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今日晴。前几天群里说过(大意),思维,文笔只有多写,内心活动才能转化为文字,越写越好,文字才有灵性。
普通人,甚至识字不多的人也有内心活动,但不会转化为外化文字。
有资料证明,外化文字多少,好坏,跟阅读关系不大。如很多网文作者,传统文学阅读量并不大,但他们的法宝就是写,且能日更两三千字,甚至七八千字,我也泛读网络小说,也佩服他们的思维天马行空,文字自然洒脱。
据说陈忠实老师读书也不多,也是多写,在写中磨练,同样写出好的作品。
我也写吧,没标题的,属日记笔记,随心所欲,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意欲外化文字,锻炼文笔。
还说周天籁,说《亭子间嫂嫂》
周天籁,安微人,胡适,戴厚英老乡,人杰地灵。
周天籁(1906-1983)是民国时期上海著名的通俗文学作家,也是海派文学的重要作家之一。
周天籁原籍安徽休宁县临溪镇,幼时家贫,只上过两年私塾,10岁丧父后到上海,在典当行做过学徒和店员,业余时间刻苦自学并尝试写作投稿。他曾任《导报》编辑,后又在《大风报》《风报》《辛报》等任总编辑。
30年代初期,周天籁致力于儿童文学创作,著有《甜甜》甜甜日记》《小老虎》等十余种作品,受到小读者欢迎。
30年代中期后,他改而从事海派社会小说创作,直至40年代末,撰写了约三四十种小说,大年代末,撰写了约三四十种小说,大都在小报每日连载,后整理集结出版约二十余种。
他最为著名的作品是长篇小说《亭子间嫂嫂》,这部小说于30年末至40年初连载于《东方日报》,以百万字的篇幅讲述了女主人公的悲惨命运,在当时引起了轰动,一时洛阳纸贵,使他成为“最能代表上海风情的作家”。
《亭子间嫂嫂》,据说有东方“茶花女”之称,一点不过。《茶花女》世界名著,反映复杂人群,复杂人性,意欲警醒世人,抵制诱惑,茶花女的悲剧告诉人们,短暂的浮华,逃脱不了悲惨的结局,无缘于爱情,无缘于幸福。
茶花女的堕落缘于虚荣,亭子间嫂嫂的堕落缘于贫穷,她有一个抽烟(大烟)酗酒的父亲,母亲早亡,原生家庭非常糟糕。
她没文化,那个时代不是在讨论妇女解放,“娜拉走后怎么办?”
其实那个时代女性,有无文化,三种前途,一类,嫁人,或穷或富,依附男权。另一类,少量外出打工,或帮佣,或进纱厂,或者堕落。再一类,极少数觉悟有文化者,从教从医,从军。
亭子间嫂嫂是虚写,概括出千千万万第二类苦命的妇女。亭子间嫂嫂死的很惨,比茶花女还惨,茶花女是“积劳成疾”,病死,亭子间嫂嫂也“积劳成疾”,小产且受虐待,病死于医院。
周天籁笔下,还有一点人道主义,没写的太绝望,她尽管命运卑贱,作者(租客,文员)同情她,另一位大学生同情她。
租客和大学生曾想娶她,救她出风尘,但租客已有家室,而且穷,养不起。大学生想娶她,家里不同意。
亭子间的结局很悲惨,但她也幸运,是租客,大学生,她的至交,像茶花女一样,变卖她的家俱,凑钱安埋了她。
再看其它人,这也是作者主要意图,主要笔墨。作品超出《茶花女》的地方。
小说着笔背境,上海,1938年前,各色人等,有流氓地痞,搜刮民财的巡捕,道道貌岸然教育首脑,占小便宜的北方要员(身份没点明),有良心的大学生......
这本书代入感极强。现实生活,没接触过这类人,从《茶花女》《羊脂球》得到启示不该不歧视她们。第一次读,跟着作者的笔墨,总想着她一次次幸良人,跳出火坑,回归家庭,但每次,她都遭渣男,一次次被骗。
这本书是当时作者写的,和读李劼人三部曲一样,和读《围城》一样,了解当时的人,其实,人性,心理方面,没进化多少。
说完《亭子间嫂嫂》说《小白菜》。黄南丁版看到它的市民语言描写,小白菜故事发生在清同治,光绪年间,杭州地区。它的市民对白语言描写绝妙,人物穿戴写的真实,毕竟作者生活年代离它较近。
黄版《小白菜》思想意义不及高阳《小白菜》,故事铺陈过多,仿佛是西门潘金莲奸情别版,这是不足之处。
好的小说,特别是艳情小说,也应如佛语所说,不妄语,不扰乱人心,不引透良人。
写艳情小说主旨,警醒世人,像《金瓶梅》,真正会读,只会读出悲悯(西门庆哭李瓶儿一章),人太可怜了,欲望的囚徒!苦海无边,回头是岸,不能放纵自己。
读《杨乃武与小白菜》,两版,两人命运,可以说是自作,人设崩塌,祸福无门,唯人自招。
高阳《小白菜》着力揭示社会原因,杨白获救,最终缘于各方权力利益考量,“老佛爷”降旨查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