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心理咨询

健身回家后,到女儿房间找她聊了一会儿天。聊了几分钟后,女儿就说:不和你聊了,我要写东西,我怕咱们聊完天后思路打岔了,忘事儿…

然后,我就看她在手机上飞快的记录,虽然隔着几步路的距离,但见她记了满满的一页,估计有几百字的样子吧。

待她记录完关键知识点后,我问她记得是什么哦,她说:是今天的心理咨询内容,和咨询过种中与心理咨询师碰撞出的小火花。

她还说:每次咨询完后,我都要记录整理到手机里,时不时拿出来翻翻,增强记忆;也会在每周写手账时,挑选那些重要的内容记在周手账里。

小妞儿,你这么用心,我为你感到骄傲,你这么会学习(归纳总结与复盘),我很佩服你…

看她最近6次的咨询,每次都是很开心的去,又开心的回家,还常常在结束咨询后告诉我,又在咨询师的引领下看到了自己的盲点,重新认识了自己。

为什么其实人人都需要一个心理咨询师?

在欧美发达国家的人,一旦遇到诸如情感挫折、人际不和、环境不适、人格障碍之类的问题,首先想到的就是心理咨询师。大多数美国人都把接受心理咨询看成是自信与富有的象征,而心理咨询已经成为他们医疗保险中的一部分。

在美国,几乎每一个中产阶级都有心理顾问。

有人这样形容:美国成功人士的臂膀是由两个人扶持的:一个是法律顾问,一个是心理顾问。

十年前(大概是上高二),女儿就告诉我,她想给自己找心理咨询师,彼时的我还把心理咨询师与心理医生混淆一团,所以很是反对她的这个提议。

反对的原因有二点:第一,怕外人知道她找心理医生,会认为她身心出了大问题,舆论会对她不利;第二,不知道应该到哪里找靠谱的心理咨询师。

慢慢地,自己接触越来越多的心理学书籍,以及与心理学相关的课程后,就越来越多喜欢这门神奇的学科。

三年前,参加了二级心理咨询师的培训和职业技能考试,认识了大批的心理咨询爱好者、从业者和老师。

也因此,在2018年的时候,把女儿想给自己找心理咨询师的事情提上了日程——找了自己的老师当女儿的心理咨询师。

可能你要问,为什么我已经考了心理咨询师,却不替自己的女儿做心理咨询呢?

原因有五:

一、心理咨询师的职责是有限制的。

咨询师的职业职责不是无限的。例如,求助者带领自己的孩子前来咨询,他表示对自己小孩子无法管理,同时认定咨询师应对矫治孩子的不良行为负全部责任时,就是求助者对咨询师职责产生的误解。

实际上,咨询师的责任,仅仅是帮助求助者认识自己与孩子的关系有了麻烦,继而启发来访者认识造成问题的原因,提醒求助者立刻调整亲子关系,而最终改变孩子不良行为的责任在求助者本身。最终促使孩子行为的改变,是求助者自己的职责,而不是咨询师的。

二、咨询关系是有限制的。

我不仅不能给女儿做咨询,还不能给一切熟悉的朋友和家人做咨询,因为这样会失去中立的立场。

因为咨询关系是有限制的,当咨询结束,咨询关系也就终止了,而不能以“朋友”的名义继续来往。

三、咨询时间上的限制。

心理咨询必须遵守一定的时间限制,咨询时间一般定为每次50-60分种(初次咨询可以适当延长),两次咨询之间的时间间隔一般为一周。

对每次咨询的时间限定,有助于将问题集中处理,一个时间段讨论一个或一类问题,可以帮助求助者更加深刻地考虑问题;

两次咨询之间留有间隙,可使求助者有机会充分体验咨询的感受,并在生活实践中,落实咨询中获得的新理念。

四、感情限制。

咨询师的工作,是以有助于求助者的成长为最终目的,不能借机满足自身的欲望和好奇心,不能与求助者建立除咨询关系之外的其他关系。

因为双重关系的建立会阻碍咨询的进程,甚至会瓦解咨询关系,不利于求助的问题解决与求助者的个人成长。

五、咨询目标限制。

心理咨询的目标只能锁定求助者的心理问题,如果求助者有身体疾病,又有心理问题,那么心理咨询的目标只能锁定在心理问题上,或者锁定在引起身体疾病的心理问题上,或者锁定在躯体疾病引起的心理问题上。而生理的疾病应该去求助给躯体看病的医生。

在心理咨询的各个阶段以及最后结束咨询时,到底能将心理问题解决到什么程度,也是有限制的。

换句话说,对咨询效果的预期,就是既不能冒进,也不能过分保守,必须按实际情况做出比较恰当的评估。

除了养生,一定还要关注养心;现阶段,国人的关注点还在养生上。但相信未来,我们也会像欧美发达国家一样,对养心非常重视。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