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遗拾之四十四

历史上西晋左思及其《三都赋》是华夏民族迁徙的推手

历史上,西晋的左思(公元250一305年),山东淄博人,后举家迁至西晋都城洛阳。多年的战乱,魏、吴和蜀三国归一,为西晋一统。左思羡慕东汉班固的《两都赋》和张衡的《二京赋》,他从归顺的吴国和蜀国人那里知道了两处的许多情况,煞费心机地,使出半吊子蛮劲写出了《三都赋》。尤其是吴蜀两地的情况,人们知之甚少,从他的《三都赋》中,人们猎奇到那里的情况。这篇洋洋洒洒,长篇累牍的赋。也可称之为中国文学史篇幅最长的赋。首先是识文断字的文人学者在传抄,在社会上更是街谈巷议,兴之所至,无所不包。这也是一时形成“洛阳纸贵”的原因。

西晋“永嘉之乱”,造成了社会大动荡。以前人们为了避祸逃往异地它乡,如蔡文姬的父亲,在江南避祸十二年;张仲景避祸埋名隐姓逃往湖南长沙。永嘉的动荡和随后的“八王之乱”,使在洛阳的朱门大户和名人文士,大举迁出。到了西晋末期,竟形成了“衣冠迁徙”的局面。连普通老百姓也加入其中。人们要迁徙到哪里?左思的《三都赋》描写了人们首先选择的地方。

江南吴地,是“昔夏后氏朝群臣於兹土,而机玉帛以万国。”春秋之际,要盟之王,阖闾信其威。”随后“夫差穷其武。内果伍员之谋,外骋孙子之奇,胜强楚於柏举,栖劲越於会稽。阔沟乎商鲁,争长於黄池。”这是从远的历史说来。近则曾是“霸王之根袛,开国之所基趾。”吴地的城市建筑“郭域周匝,重城结隅,通门二八,水道陆衢。”全是“采夫差之造法,抗神龙之华殿,施荣楯而捷猎。崇临海之崔巍,饰赤乌之桦哗。东西胶葛,南北峥嵘。房栊对庶,连阁相径。”更有“列寺七里,侠栋阳路。屯营楷比,解署缸布。”这里生活的人们,能“走寝庙於武昌,作离宫於建业。”多么暇意之事。生活饮食更使人羡慕不己“其果则丹橘馀甘,荔枝之林,槟榔无柯,椰叶无阴,龙眼橄榄,榴御霜。”处处是“鹧鸪南翥而中留,孔雀醉羽以翱翔。山鸡归飞而来栖,翡翠则荣以重行。”人们的生计“煮海为盐,采山铸钱。国税再熟之稻,乡贡八蚕之绵。”人们为生计处处可见“水浮陆行,方舟结驷,唱棹转毂,昧旦永日。”不分昼夜地忙碌着。“开市朝而且纳,横闾阎而流溢。”“楼船举驷而过市,交贸相交,喧嚣皇呷,芬葩萌映。”如果机会好,运气佳“乘时射利,财长巨万”发了财。江南就是江南。闲暇娱乐,赛似神仙。“领峰起,合舞击震,”当“士遗倦,愿怀顾。”有“幸乎馆娃之宫,弘女乐而娱群臣。罗金与丝竹,若酌天之下阵。”会出现“登车歌,操南音。”这真是“荆艳楚午,吴愉越呤。”还可见女子“与夫唱和之隆响,动钟鼓之坚肱。有骏底颜於前,曲度难胜。皆与谣俗计协。律吕相应,其奏乐也。”真是“欢情汉,良辰征”。人们在忘惰欢乐。“江南是天堂”。甚至于“舜禹游焉,没齿而忘归。精灵留其山阿,玩其奇丽也。

左思及其这部煌煌之作《三都赋》,在当年不仅使华夏民族南迁起到了推手的作用,也影响了两、三千年来华夏民族人们的行动轨迹。这里对天堂江南的描写,可能也是后来的历史上隋朝隋炀帝大修运河,乘万船下扬州。也有了“腰缠万贯下扬州”的消费模式。也使得不甘寂寞,从冰天雪地而来的清朝前期皇帝康熙和他的孙子乾隆,有了多次游苏杭的佳话。

蜀地,早在三国时期,当年四处逃窜的皇叔刘备,就带着兵马和百姓,从博望到荆州。赤壁大战后,人强马壮帅芸芸众生,沿长江逆水进入了蜀地四川。

那里“邛竹缘岭,菌桂临崖。旁挺龙目,侧生荔枝,……,迎隆冬而不凋,常哗哗以猗猗。孔翠群翔,犀象竟驰。白雉朝鸲,猩猩夜啼。金马骋光而绝景,碧鸡儵忽而曜仪。……。其间有琥珀丹青,江珠瑕荣,金沙银烁,符采彪炳,晖丽灼烁。”这里也是仙景一般。说到蜀地特色,更使人惊目咋舌。“水物殊品,鳞介异族……,良木攒於褒谷,熊罴咆其阳,雕鹗翔其阴。猿穴腾稀而竞捷,花豹长啸而久吟。”这使人联想到唐朝大诗人李白的名诗《蜀道难》的描写景观。蜀地的人们“尔乃邑居隐赈,夹江傍山,栋宇相望,桑梓相连。家有盐井,户有橘柚之园。…批杷,橙柿椅猗,花桃函列,梅李罗生,异色同荣。”政治,径济,文化的中心城市成都,那是“劈二九之通门,画方轨之广馀。营新宫乎夹邑,拟承明而厦。结阳城之延阁,飞观榭乎之中,开多轩以临山,列倚窗而瞰江。……内侧仪殿舜堂,武义后威。宣化云阁,雾貌之闱。华阙双邈,里开对出。……坛宇显散,高门纳驷。庭机钟馨,堂抚琴瑟。”当年的蜀地,己被入川的刘备和诸葛亮治理的很有成色。四川有“天府之国”的雅号。自然也是人们向往的地方。

去年,在洛阳的大街上,遇到了许多操着闽粤口音,说着普通话的南方人。在交谈中,得知他们是“客家人”。这些“客家人”来寻根问祖。“客家人”是华夏民族南迁的英雄群体,他们没有停留在江浙一带,向南到了闽、赣、粤、台湾和海南岛,有些漂洋过海迁徙到了东南亚。他们经历了“迁栖”的痛苦,有过了无期冀、了无悔恨、了无眼泪的辛酸感受。“客家人”的先辈们肯定念念不忘地叮嘱子孙们,我们不是无源之人,不要忘记自己的根在那里。有机会一定要去祖先的地源看看。现在,航空、高铁和公路这么发达,是更容易了。总该了结了祖先们的心愿。当时,大家在交谈中,倍感亲切。

历史上,华夏民族的迁徙是壮观的。在青岛才知道山东人“闯关东”去东北的悲壮故事。小说《林海雪原》最精彩的“智取威虎山”中,英雄人物杨子荣是潍坊地区人,同戏中的反面人物座山雕也是潍坊地区人。在黑龙江靠近中俄边境的一座村庄的人,全是青岛平度人,他们在那里辈辈自息。甚至连村子里的狗,也能分辨出来人说的是否平度话。但凡非平度话,则狗会狂吠,惊动全村的狗一齐嚎叫。……

二十年前,也是七月中秋临近。我的同学夫妻俩人,有了回南迁的短暂感受。浙江温州企业的周老板,约他们协助解决技术问题,他们在那里停留了一个月。说起温州人看到他们北方的人俩口子,所处之处,非常亲切。温州的主人,邀他们参加当地每年一度的庆张令公游街活动。各处锣鼓喧天,鞭炮齐鸣,在收割完的稻田上,布满上百桌酒席,连庆三天,十里八乡的远亲近邻齐聚欢乐。傍晚有龙狮花灯,戏棚里有戏曲评弹。他们第一次听到传承已久的“温州评弹”,那天讲得是隋唐演义“瓦岗寨”。虽然,唱腔无法听懂,但道白却是古汉语。这样大型活动,秩序井然,人人彬彬有礼……。

历史上,“山西洪洞大槐树下,”“湖广人口填四川”……都是大规模的人口迁徙。华夏民族是敢于吃苦的,敢于开拓的,也是最能包容的。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