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选择是你的选择吗

       很多人到了一定年龄或一定阶段,都会陷入一种对现状不满意、对工作不适应,但又无力改变的困境当中。这时,他们就会经常发出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一失足成千古恨等诸如此类的感叹。把现在所有的不尽人意,都归结为过去的某次选择失误。然后以过来人的身份,忧国忧民的态度告诫身边的人,选择是如何如何重要。

         选择的重要性在怎么强调都不为过。一次选择到底有多重要?这是一个难以回答的问题。但一个选择可能造就一个人的一生,也可能贻误一个人的一生。当我们在某个阶段发现自己被过去选择所误时,应该问问自己,那时的选择真的是我的选择吗?

         当我们在某个阶段哀叹过去决策失误的时候,意示着我们当下没有勇气做出新的选择,也意示着我们过去的选择也许没有遵从我们的心。看一下自己现在所处的状态,问一下自己,这是我过去深思熟虑选择的结果吗?答案可能会是否定的。我们过去的选择,不是深思熟虑之后的决定,而是在追寻“某种预设期待的轨迹”。就像现在很人遵循的人生轨迹一样,到了一定阶段读书,到了一定阶段结婚生子,这一切似乎都是预设好的。所有,我们才会经常听到这样的问话“这个年龄你不读书,能干嘛?”“这个年龄了你还不结婚?”等等。

        假如你是一个名校的成绩优秀的法学博士,有天你突然发现,法学原来不是你喜欢的。你扪心自问一下,你会放弃已经拥有的成绩,投入一个陌生的领域,重新开始吗?很多人的选择肯定是否。对于未来,我们的选择还是在基于现有的专业基础,去从事一份与本专业相关的工作。即使是对专业的兴趣逐渐减弱,甚至是苦苦挣扎。但对于博士来说或者对于在这个行业深根多年的人来说,他们面临的自由选择余地已经很小,若让他们重新来过,实非易事。

        我们已被现有的基础绑架,而不能做出自由的选择。这种现实的选择困境,决策心理学中叫“规则遵循理论”。人们在做出一个决定时,往往是基于自己的身份,便依循自己的身份所应遵守的规则来进行判断,这种做法使个体的行为与周围的社会情景可以更好的适应,所有称为“适当性逻辑”。回想一下自己现在所从事的职业,并不是说自己深深地喜欢,而是基于大学所学专业的选择。一个不留情面的领导,私下也有和蔼可亲的一面,因为“屁股决定脑袋”,这都是由他的身份决定的。“身份”更多是作为社会和外部的期望加之于个人身上的,而不是个人自由探索的结果。身份及现有的基础,它会成我们头脑中的一个框架、限定,阻碍我们的思考,限制我们的选择。

      有时候,它对我们是一种束缚。我们会在它的基础上,更多地会想“我该做什么”,而不是“我想要做什么”;更多地会想“我只能做什么”,而不是“我擅长做什么”;更多的会想“我现在是谁,已经是谁”,而不是“我未来是谁,我还能是谁”。于是,虽然我们在做选择,但又好像我们只是在做一些注定要做的事罢了。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