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大学念的英语专业,后来还读了研。自然而然,亲朋好友都希望我给他们的子女分享学习经验,希望他们的小孩在跟我沟通之后,能像我一样的“优秀”,或者至少是能把令他们头痛的英语成绩往上提一点。
2012年4月,我刚通过考研复试,顺利被录取。表弟鸿儒,则在为他的第三次高考做着最后的冲刺。应家长的要求,我一周见鸿儒3次,解决他英语这一科所有的问题。
第一次辅导,在讲解完所有模拟考的错题之后,我开始跟鸿儒闲聊。
“怎么想到要复读呢?”这是我问他的第一个问题。
“去年的学校不理想,在我心目中,要么国美(中国美术学院),要么上戏(上海戏剧学院)。”
学美术的鸿儒给出的答案令我印象深刻,简单一句话,表露出这个弟弟性格中太多的亮点。第一,去年的成绩也许并不差,只是最终没能被这两所学校录取;第二,要考这两所学校的愿望,早已生根;(艺术生的艺考,是在高考之前就已经结束了。报考哪所学校,就参加哪所学校的艺考。)第三,假设今年还是不行,他依然会选择复读。
“亲朋好友应该很多反对的声音吧?”我明知故问。
“你怎么知道的?!这些人烦死了!”鸿儒仿佛找到了知音。
“别忘了,今年也是我第二次考研。”
“那你肯定能懂我。”我俩相视一笑。
“那今年你做了什么针对性的准备吗?”我接着问。
“那当然!……”鸿儒的话匣子被打开了。
“做了这么多准备,要是今年还是上不了,你准备怎么办?”
“没关系啊,那明年肯定跑不掉了呀。”鸿儒眼神异常坚定。
两个月后,鸿儒成为了湘潭市有史以来第一个考取上海戏剧学院的考生。镇政府在主街道上挂了横幅,对他表示祝贺。
高考查分那天晚上,我接到鸿儒的电话,他兴奋地告诉我,总分580多分,远远超过了录取线,英语124分。他说英语从来没有考过这么高的分,特别感谢我。
我心知肚明,这个结果,完全是靠他自己的努力挣来的。我只是扮演了陪太子读书的角色。
我两次考研,鸿儒三次高考。要说致胜之匙,就是三点。
第一,清楚的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
第二,针对目标做了长时间的针对性的准备。
第三,面对外界的压力和阻挠,初心不改。
一个20岁的男孩子,家里的期望是尽早升学,走向社会,亲朋好友的建议是选一个一般的学校,读个好专业。这种判断、期望和建议会以每星期至少一个电话的形式钻进这个男孩子的耳朵里。平心而论,这些建议是长辈们基于长时间、丰富的社会阅历,不无道理。然而,梦想是自己的,要靠智慧和汗水去浇灌,路在自己脚下,一步一个脚印,才走得长远。
有了这三点,才有了学习的可能性,时间才会真正的被花在最有价值的事情上。假以时日,学习上或者是工作上,高考英语成绩提高一些、本来完不成的工作如期完成、看似荒唐的创业项目取得成功,诸如此类,这样的结果理所应当。
而这三点,无一例外都是对自我的要求,从来不是所谓“成功经验”能赋予的。马云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人,他说他更多的是研究失败案例,对成功的故事兴趣并不大。
古人云:活到老,学到老。意思是到了65岁,还得保持15岁的学习意愿和学习能力。学习,从来都是自己的事情。没有目标就找目标,方法不对就改方法,阻力太大,克服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