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写信&明信片:期待的浪漫

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给你寄了明信片,收到了吗?”

“哇!真的吗?今晚我去开信箱看看!”

“很久了,看你没反应我担心寄失了。”

“现在的信箱很少开,除了你们寄明信片,基本都不会去动它。”

我的明信片收集本

朋友上个月去张家界旅游,给我寄了明信片。却因我几乎不光顾信箱的习惯,差点就让这小纸片尘封在里面了。

真不是我故意养成的习惯,前几年还有水电费的纸质单据时,我还会隔段时间去“清理”一下的。

如今,全都进化成电子账单了。不订报纸、不订杂志的我家,信箱常年保持空房状态。

除非,有人塞广告。

每去一个地方旅游,就给对方寄明信片,是我们几个友友从中学相识起就默认的仪式感。

那个时候,信箱是每天都要开一次的。

直到大学时期,电子邮箱早已盛行,我与两位好友依然保持,隔一段时间就互相寄一封手写信。

那时候我在天津,她们在广东,信件至少需要在路上跑个五天才能到我手上。

我们都觉得,手写信极具吸引力。

它比电子邮件多了书写的时间。

能让自己更深刻所写之事、所抒之情。

它比电子邮件多了挑选附赠的想象。

信纸的样式和味道是自己挑的,信封的款式和图案是自己选的。

就像打扮和穿衣,信纸与信封的选择,也代表着一个人的风格。开心地想象着收信人:

“看样子就知道是谁寄来的了。”

它还比点电子邮件多了期待的浪漫。

仔细把信纸折叠好,放进信封内用胶水封好。贴上邮票,来到邮筒前小心翼翼把它塞进去。

邮筒空的时候,会听到信件与金属碰撞的声音。邮筒不空的时候,总会不放心往口子里瞄两眼,就跟真能看见似的天真。

接下来,就是等待收信人收到,等待回信的到来。

整个过程莫名有种,期待节日礼物的小雀跃,以及期待好消息的兴奋。

收到回信,一脸喜从天降的开心。担心损坏信封小心地拆开,在激动的心跳频率下期待信件的内容。

工作后的我们少了很多天真无虑的时间,最终三人之间的手写信,还是转为了线上的博客。

把各自在见不到面时的近况,见面时未能说出口的心里话,都写在博客上,文末署上自己的代号。

三个人,同一个博客,我们把博客命名为「一人一字」。

而明信片,是我们对「寄出-收到」这个仪式感最后的倔强。

邮戳上的地名和日期,代表着我们走过的脚印。

空间有限的文字,是当下触景生情之时,我最想对你说的话。

某一次,与朋友小游长沙。在一家书店挑好了明信片,晚上在酒店奋笔疾书写好。

第二天,却走了好几条街都找不到邮筒。

路过一个小卖部询问,看店的阿姨说:

“现在谁还寄咯,都是在那些点自己戳好印带回去的咯!”

最终,我们靠导航找到邮局,依然没有邮筒。咨询后,投进的是位于门口墙上的一个绿色小信箱。

我们开始意识到,明信片是不是开始“没落”了?

这次,朋友说,找不到卖的明信片,幸好门票兼此功能,就拿它顶上。

可是,他们在张家界也没找到能寄出的地方,最后回到长沙寄的。

她说,估计是淡季,可能景区就没有这项服务。

我曾想象过,若是未来明信片彻底消失,自己会有怎样的感觉?

应该是,怅然若失吧。

我很喜欢明信片给我带来的那种浪漫的惊喜,虽然浪漫与爱情无关,惊喜也并非提前未知。

但是,小小的一张纸片,上面的只言片语就能让我有收礼物的激动。上面的邮戳,就能让我有类似收藏的快感!

不过,不得不承认的是,寄明信片的人可能真的是越来越少了,或许真的有一天它就会淡出市场。

希望那一天,晚一点来吧……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