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争?还是互怼?不如打破各个小利益集团的壁垒,实现真正的全城联动,让设计真正进入百姓生活。”
上一期的“设计之痒”基本把“设计上海”的前世今生都聊了一下,在文末提及了上海的其他几个设计类展会,包括米兰设计展等,关于这个局面——或者说上海、乃至国内设计类展览的江湖风云——到底竞争多么激烈,这期就来跟大家聊一聊。
除了“设计上海”,上海其他的一些比较有规模的设计展主要有这么几个:上海设计之都活动周,上海设计双年展,中国国际家具展览会,时尚家居展,去年刚刚去办的中国(上海)国际家具博览会,和米兰家居展上海分站。把“设计展”的定义范围再扩大一点,那还有“上海艺术设计展”。
前六个展名字都差不多,看上去有点晕,我们用一个可能不太恰当的方法分成三对——一对官方展、一对国内展、一对国外展。
首先是一对官方展,“上海设计之都活动周”和“上海设计双年展”,这两个展会主办方有着强烈的官方背景,网上资料也较多,水平和规模大家都可以查阅一下,这里就不展开了。
“展览会” VS “博览会”
我们来详细说说一对国内展,他们全称是这样的——“中国国际家具展览会”和“中国(上海)国际家具博览会”,一看这名字就能想见竞争多激烈了吧!最大的区别就是一个叫“展览会”一个叫“博览会”。
先说“展览会”。“中国国际家具展览会”一直在上海,所以也被叫做“上海国际家具展”,这个展应该算是在这条战线上奋斗的最成功的例子了。论规模、参展人数都是相当可观的,展会从1993年开始,到去年是第22届,参观人数达到11.9万!它立足国内参展商,从家用到办公,从卫浴到照明可谓一应俱全,可以说是观察整个家居设计行业业态的一个窗口。前几年开始为了挖掘新市场,还开展了针对国内的新锐设计师的DOD展,Design of Designers,可以说这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活动。虽然办了几次以后感觉有点后继乏力,而且本土背景立足国内,国际上的参展商比起“设计上海”来说较少,不过22年下来,“中国国际家具展览会”可以说是上海最强的一个家居设计展了。
有趣的是,去年从南方广州杀过来个“博览会”——“中国(上海)国际家具博览会”,“博览会”从1998年开始,一年举办两次,到去年来上海举办的那一届已经是39届了。“博览会”和“展览会”的定位几乎一样,规模也一样恐怖,颇有叫板的趋势。
说实话从去年的观展经历来说,去掉展会的标志和很小一部分特定的展览,几乎看不出“博览会”和“展览会”有任何的差别。更要命的是,这两个展都放在9月,今年也是,参展是个体力活,这实在叫人有些受不了。而且非但参展商受不了,报道的媒体受不了,有兴趣的观众更受不了。从市场规律来讲,长此以往,无论是展商还是观众,一定在两者之中会择其一,哪个能存活下来?谁也预判不了。今年两个展同样在9月举办,届时会如何发展、互怼、撕,会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
法兰克福展 VS 米兰家具展
和“展览会”、“博览会”的互怼相比,一对国外的展览就比较和善,规模上一大一小,时间差的不远,但不重叠。
我们先说小的,和“展览会”、“博览会”一起在9月,叫“上海时尚家居展”。它依托的是法兰克福家居展的背景,同时联动的还有东京家居展。和前面两个对比来说,参展的国际品牌也比较多。值得一提的是——“时尚家居展”是“家居展”不是“家具展”,所以也比较偏重餐厨和软装,顺带还有一些家居设计类的小物件。“上海时尚家居展”到去年共举办了十年,餐厨类产品的比例也越来越高,占到了45%。无论从展览规模、展品体量来说,时尚家居展都相对较小,属于“小而专”的类型。
米兰家具展在国际上的设计类展会中都称得上是巨头。去年来到上海,办了第一届上海展,开展第一天排队之长让人望而生畏。我直接扭头就走了,等到第三天人流少点了再进去,才发现值得一看之物少之又少,有点像本地经销商的库存展示。
更夸张的是——也许是为了控制人流,也许是为了提升逼格——很多展商甚至都拉起了隔断,只有验明身份或者受邀才能进去瞧一瞧,这可是超级豪车才能有的展览待遇,家具设计也不见有过白金镶钻,何来如此一出呢?米兰家具展上海展从预热开始就办了很多场活动,还拉来了几位意大利高官压阵,也许是期望太高,最后我是狠狠地被摔了一把。今年11月,第二届会如期而至,会不会有起色,我们拭目以待。
设计展的奇葩——艺术设计展
本文开头罗列到“上海艺术设计展”的时候,我说要“扩大定义范围”才能算上这朵奇葩,主要是因为名字里多了“艺术”两个字,但展会本身即不能算严格意义上的艺术展,也不能算严格意义上的设计展,两边都不能靠。那么展的是什么呢?
我们如果仔细地去分析“艺术”和“设计”在近10年、20年的发展方向,会发现这两个本来各不相同的领域之间的界线在渐渐模糊。从“艺术”角度,商品化越来越无法避免。艺术家们和品牌合作,推出很多艺术衍生品,这也是原本“设计”领域的商品;现代的艺术家也会做许多艺术装置,放在展览、或是公共空间中去,这本来是“设计师”、“建筑师”们涉足的领域。从“设计”的角度,国内外也诞生了很多“限量”、甚至“超限量”的作品,他们的贩售方式也不是常规的商店零售,而是画廊的运作模式,这样的设计产品摆脱了商品的大批量售卖的概念,制作和工艺上也因此更趋向手工、高端定制等方式。
“上海艺术设计展”就是在这种情境下诞生的,在这个展上我们能看到两方面很多有意思的结合。展览由主策展人和另外几个策展人进行协调,而策展人每个人的审美、品味、资源、目标各有不同,因此最后呈现的效果角度很多,无论是设计师还是艺术爱好者都可以各取所需,让人大开眼界,不过这样的模式带来的副作用就是呈现效果有些杂。不过总的来说,这是个很值得一看的展览。
在这些展览中如果一定要我选出“必看”的,那我推荐两个——上期说的“设计上海”,这仍然是上海目前最国际化的设计类展会;以及“中国国际家具展览会”,强调下,是“展览会”,我认为这仍然是观察国内业态最佳、最全面的选择。
全城联动的启发——北京设计周
说来惭愧,除了好多年前陪我的意大利师父Aldo Cibic一起去过深圳的设计展,以及前年入选奔驰设计年鉴去了趟北京设计周之外,国内其它的设计展览我并没有亲身体验过太多,没有太多的发言权。深圳的设计展当年规模也非常小,比较偏重室内设计,参展作品也没有给我留下特别深刻的印象。不过听说现在规模已经非常大了,也日益国际化。
这里特别想和大家分享一下北京设计周。从运作角度角度,北京设计周对国内、特别是上海的这些设计展会来讲,有很好的借鉴意义。北京设计周这个后起之秀,并不是一个集中型的展会,而更像我在04年时候参观过的柏林设计五月,它们都没有一个很明确的中心展览区域,而是把展览散布在城市的每一个角落。
去年的北京设计周只在中央世纪坛艺术馆有个主题展览,而在其他地方设有许多交易会、论坛、颁奖活动,设计师们可以租用场地,或者直接开放自己的工作室,形成一个全程遍地开花,全城联动,处处有设计小展的格局。在城市的核心区域中,普通人在距离一两公里的范围内就能有一个设计活动可以看,大家可以随意的投身其中。这对设计进入寻常百姓的生活来说是很有意义的一件事情。
另外,北京没有一个大规模、全面的设计展,只有这个设计周,也正因为如此,在设计周期间,几乎所有的品牌都可以以自己的方式亮相,让整个首都设计产业做一次全面展示。
相比之下,上海的设计展太多太杂,说实在的,没有形成一个合力,大家各自为战,想必从前文的介绍中大家也能领略一番。“上海设计周”期间也有类似“北京设计周”的活动,但是从规模,数量和影响来说远不如北京设计周,我想这更需要政府层面的出力和支持,打破各个小利益集团的壁垒才有可能实现真正的全城联动吧。
好了,中国的设计类展会我们就说到这里。下期“设计之痒”我们走出国门,看看世界上的设计展览,也会谈谈设计展和社会经济、消费习惯的关系。如果各位在国外看过什么影响特别深的展览,或是某件展品,欢迎留言和我们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