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电影改变自美国作家文德琳·范·德拉安南 同名原著小说《怦然心动》,导演是1947年出生与美国的著名导演罗伯·莱纳,拍这部电影的时候已经63岁。所以,我们不得不承认这部电影里不仅仅有男生、女生之间羞涩的爱情,还有对生活的态度,对成长的思考。
很多人喜欢这部电影是因为一句台词:“Some of us get dipped in flat, some in satin, some in gloss. But every once in a while you find someone who's iridescent, and when you do, nothing will ever compare. ”中文翻译:“有的人浅薄,有的人金玉其表败絮其中。有一天你会遇到一个彩虹般绚烂的人,当你遇到这个人后,会觉得其他人都只是浮云而已。”很多人信奉着这句话,奉为爱情的至理名言。但是,就像电影里说的那样,如果你总是局限的认为自己还没有遇到爱情是因为还没有遇到那个如彩虹般绚烂的人,那真是,你的整体还没有大于全部,自己若不绚烂,彩虹也不来。
电影本身通过两个视角呈现一个男生和一个女生的心理活动,中间还会有情节的穿插,重复的内容还不少,但是当导演为我们站在两个少年的角度为我们重新解读的时候,仿佛又有不一样的感觉。一个只有90分钟的电影里,角色独白的穿插达到了好几十次,如果不是对电影有绝对的把控力,一般导演是不会这么做的。导演通过独白的穿插,让剧情因为误会而变得很有趣。例如开头的第一幕,朱莉去帮布莱斯搬东西,布莱斯是不开心的,甚至有点讨厌这样的方式,但站在朱莉这边的角度,就是人家是喜欢自己的,而且很害羞,简单又真实的小细节。后来又有很多这样的细节,布莱斯第一次分手,朱莉认为他不肤浅,其实只是那个女生发现了真相,简单的分手罢了。在朱莉这边竟然上升到价值观的角度上,不得不说还是很有趣的。
其实这部电影讲的是成长的故事。导演通过两个小孩的成长,逐渐延伸身体的变化、对事物产生认识、对爱情的一种迷茫与探索的过程,所以,到电影结尾的那一刻我们也不能说,布莱斯配不上朱莉,因为布莱斯正在慢慢地了解“整体胜于全部”的道理。
而从两个人的成长线索来看,虽然电影被导演切换的“乱七八糟”,我们还是能梳理一些线索的。例如朱莉,首先她喜欢布莱斯绝对是因为颜值,不得不承认,好看的皮囊总能吸引有趣的灵魂,导演倒是不避讳这样。然后他用这样一句文艺的话略过了:“It was those eyes,something in those dazzling eyes. ”
我姑且相信不是长相,而是双眼。所以,她刚开始喜欢布莱斯是因为外貌,这是可以确定的。这是第一个阶段。第二个阶段,她喜欢他的性格,不掺杂着三观的喜欢,这个阶段主要表现是去刻意在乎他穿什么,和别人说话的口气,身上的气味等等,在这个阶段尾声的时候会就比较严重,去闻!这当然不是什么值得鼓励的事,但是架不住内心的思念,可以理解的。
第三个阶段,(我指的是朱莉爱情的第三个阶段)她央求布莱斯一起保护无花果树,但是布莱斯似乎对这个东西没有什么感觉,隔阂产生了。女孩子首先成长,她开始去思考什么才是美好的东西,什么是整体大于全部。而此时的布莱斯还在为上课不旷课而烦恼,这个阶段只能说是导演安排的,又或者是大多数的事实。反正此时朱莉的思考比布莱斯多了一些,她渐渐地会认识到,自己是喜欢小时候的布莱斯多一点,还是喜欢愿意和她一起保护树的布莱索多一点,如果布莱斯一直都不喜欢树,自己还会喜欢布莱斯吗?当这些想法涌现的时候,恰恰是朱莉最“孤独”的时候,但也是这样,她才慢慢的离开自己最单纯的喜欢,这种称之为“吸引力”的东西,上升到爱情的阶段。
第四个阶段,这是个特殊的阶段,首先,她在这中间学会了养小母鸡,里面有她对待生命的看法,她自己修建草坪,里面有她对待生活的看法,她还会经常看自己老爸给她画的画,所以,此时此刻的朱莉,正在变得像一个如彩虹般绚烂的人。但是布莱斯呢,还在丢人家的鸡蛋,想着不被发现,和自己的“狐朋狗友”谈论自己的小秘密,当听到别人说到自己不喜欢的话的时候不是反驳,而是附和。如果说非要有什么线索推动情节的发展的话,我感觉就是他们俩的成长不同步,成长不同步的矛盾直接产生心里的变化,心里的变化直接变成独白,填入电影里,真实而又有趣。所以,这个阶段的朱莉是成长的最为成熟的朱莉,她有自己的价值观,她喜欢什么样的男生呢?不能光有忽闪忽闪的大眼睛,他要有自己的想法,不能人家说什么也不反驳,像个懦夫,最重要的是,要整体大于全部。这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先不解释。所以,在这个阶段,当朱莉确定自己不喜欢布莱斯的时候,不仅有放弃的洒脱感,还有一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后的开心。而此时的布莱斯,还沉浸在自我的矛盾之中,这个阶段是他成长最快的阶段。
第五个阶段,如果电影就这样演完了,我认为是不好的,因为布莱斯并没有完全成长,如果说他和他兄弟一起玩了,天天和校花约会,倒也是一个结局。但是偏偏布莱斯又有一个爱情大神一样的外公,相信很多女观众已经爱上了外公了,能说出这样台词的“男神”应该对爱情、对单纯美好的人有着近乎疯狂的爱惜,所以他是不会让自己的外孙错过一位这样的女孩子,这个在男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是非常有推动力的。第五个阶段当然是完美结局了,布莱斯终于对“整体胜于全部”有所感悟,他去找朱莉道歉,并亲手栽下了象征着美好的那棵无花果树,然后整部电影在美好中结束。
朱莉的成长带动着布莱斯的成长,每个阶段男孩女孩的心里变化推动者情节发展。说到底,爱情不爱情的放在一边,这就是一个关于成长的电影,而成长的主题就是这种朦朦胧胧的感情。自始至终就不存在谁配不上谁的问题,不过是相互成长。所以关于鸡汤的那一段话我们可以这样解释。
“有的人浅薄,有的人金玉其表败絮其中。有一天你会遇到一个彩虹般绚烂的人,当你遇到这个人后,会觉得其他人都只是浮云而已。”这句话只是布莱斯的外公对布莱斯说的,但布莱斯本人除了帅,懵懵懂懂,有点善良外,别的没有什么优点了。(我指的是直到电影结束都是这样的)所以,当我们信奉着这句话的时候,我们开始思考自己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爱情是因为没有遇到,当然这样想也是对的,但是这只能说明你自己还没有长大,对爱情、对美好没有自己的认知,居然不知道“有些人只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我们要追求彩虹般的人”这样一个简单的道理使我们本来就应该知道的,布莱斯外公对他说的话是让他成长的,然后他也做到了。如果身为观影者的你自此认为自己知道了一些爱情的真谛的话,那你也太狭隘了。朱莉才是美好,才是布莱斯向往的美好。
电影的最后,布莱斯和朱莉·贝克在一起栽一棵树,这棵树是有寓意的。首先,这是一颗无花果树,是故事的主人公朱莉对美好的向往的启蒙树,这上一棵被砍掉的无花果树上,朱莉首先感受到了美好,她会静静的呆在那棵无花果树上好几个小时,看落日时而泛着微醺的紫红,时而迸发橙色的余晖,看瞬间布满天边的晚霞,终于她有所领悟,关于父亲说的“整体胜于全部”。这个阶段是朱莉最“孤独”的阶段,是一个人对自我认识最深刻的阶段,也是她对喜欢一个人到底是喜欢“他忽闪忽闪的大眼睛”还是“他的整体胜于全部”,后来很显然,她选择了后者。在电影的最后,他们两个一起种一棵无花果树,说明导演给了一个线索,布莱斯也将慢慢对晚霞有所感悟,在未来的某一天,他们两个或许会一起坐在一棵长大了的无花果树上,看夕阳西下,感受同样的美好。
所以,那句经典的台词从来没有告诉我们要等待一个如彩虹般绚烂的人,而是教我们,不要错过如彩虹般绚烂的人。那么,该如何不错过呢?很简单,身为读者的你,如果看完这部电影,愿意坐在一个安静的地方,看夕阳慢慢的落下去,你感受到四周的空气都在呼吸,霞光在你的身边游走,你大口的呼吸着这夹杂泥土芬芳的气息,可以坐很久,且有所感悟。如果你变成了这样,你才像布莱斯一样成长,这个阶段是“孤独”,是没有人发现的,这是一个过程,当你了解了“整体胜于全部”,那你就便可以寻找另一个也有这种感受的人了。
或许很多人已经有这种感受了,只是还没有遇到自己喜欢的人。但千万不要放弃,总有一些美好的东西需要分享给最喜欢的人,如果别人可以,为什么你不可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