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中庸的第26小节:武王末受命,周公成文武之德,追王[wàng]大[tài]王、王季,上祀[sì]先公以天子之礼。斯礼也,达乎诸侯、大夫及士、庶人。父为大夫,子为士,葬以大夫,祭以士;父为士,子为大夫,葬以士,祭以大夫。期[jī]之丧[sāng]达乎大夫,三年之丧[sāng]达乎天子,父母之丧无贵贱,一也。”
上周我们学习了周文王,周武王和周公旦,这三位圣人是如何开辟大周王朝的。今天的这段中庸的原文则重点呈现了周公是如何激励前两位圣贤完成未尽事业的。
我们先来看第一段原文:“武王末受命,周公成文武之德”是说周武王直到了晚年才继位成为天子,周公完成了文王和武王的德业。
我们继续看:“追王[wàng]大[tài]王、王季,上祀[sì]先公以天子之礼。”是说追封曾祖父太王,祖父王继为王,然后用天子的礼制来追祀祖先。
为了更好的学习这一段呢,我们先来一起回顾当时的历史,文王在推翻商朝前离世,武王继承父亲的遗志,以太子的身份一举击溃纣王,然而武王灭商后不久也因病去世了,这时治理国家的重任便托付到了文王的第4个儿子,也就是周武王的弟弟周公旦身上,果然周公不负重托,继承和发扬了文王和武王的功业。当时的周朝,外有殷商旧族虎视眈眈,内有贵族大臣心怀不轨想要叛乱,于是这两股力量联合起来,对刚刚建立的周朝发起了反攻。而在周公的领导下,外族蛮夷内平叛乱,大周王朝终于是站稳了脚跟。在胜利之后,周公追封先辈们为天子,他将自己的父辈乃至先辈高高的举起。
汉代思想家贾谊是这样评价周公的:“文王有大德而功未久,武王有大功而志未成,周公集大德、大功、大志于一身,孔子之前,皇帝之后,于中国有大关系者,周公一人而已。”光有这样一份成就还不算完,周公还制定了周礼来化育后世的华夏子孙。
我们接下来学习的原文就对周公所制定的丧葬祭祀的礼仪进行了呈现:“斯礼也,达乎诸侯、大夫及士、庶人。”周公不仅是祭祀自己的先辈,还把这种礼制一直实行到诸侯、大夫、士和老百姓中间。
“父为大夫,子为士,葬以大夫,祭以士;”这里是说周礼规定,如果父亲是大夫,儿子是士,那么父亲去世时,就要按照大夫的礼制安葬,按士的礼制祭祀。
“父为士,子为大夫,葬以士,祭以大夫。”是说如果父亲是士,儿子是大夫,那么在父亲去世时,就要按照士的礼制安葬,按照大夫的礼制祭祀。
这样由圣贤制定的周礼无疑是中庸之道最好的体现了,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安葬和祭祀来寄托对新人的哀思,但这同样需要发乎情,止乎礼,按照先辈的身份去安葬,根据自己的地位去祭祀,那么在身份的高低之中就可以找到中庸了吗?当然不止如此。接下来学习的原文为我们呈现了周礼背后真正的中庸之道是什么?
我们一起来学习,“期[jī]之丧[sāng]达乎大夫,三年之丧[sāng]达乎天子,”是说为亲戚守丧是一年的礼制,这从老百姓通行到大夫。
“父母之丧无贵贱,一也。”然而为父母守丧则需要三年的礼制,这一条从老百姓通行到天子。也就是说基于给父母守丧本身就没有贵贱的区别,天子和百姓都是一样的。
尽管今天的社会不再遵循周礼守三个制度,但办丧事的时候禁止谈笑,远望灵柩的时候不许唱歌,邻居如果有丧事,不许在街巷唱歌等等的习俗早已融入到我们的血脉之中。周公就是用这样的礼仪制度在教会着我们,不论用什么样的规格为先辈办理丧事,立刻恭敬的心,上达天子下到百姓都是一样的。祭祖乃至纪念为国捐躯的革命先烈,不仅仅是表达自己的哀思,更应该是像周公一样,将先辈们高高的举起为国家成就一番事业,这是先辈在天之灵都希望看到的。
同样的在前辈来之不易的成果基础之上,我们更要努力继承和发扬,以此来表达对前辈的崇高敬意。
让我们再来回顾今天的原文:武王末受命,周公成文武之德,追王[wàng]大[tài]王、王季,上祀[sì]先公以天子之礼。斯礼也,达乎诸侯、大夫及士、庶人。父为大夫,子为士,葬以大夫,祭以士;父为士,子为大夫,葬以士,祭以大夫。期[jī]之丧[sāng]达乎大夫,三年之丧[sāng]达乎天子,父母之丧无贵贱,一也。”
总结今天学习的三个要点:
第一、周公接替文王、武王未尽的事业,三位圣贤联手开创了大周王朝,奠定了我们民族的基调。
第二、三千年前制定的周礼与时俱进,早已融合进了我们当今的日常行为之中。
第三、祭祀先辈是为了将先辈的功德高高的举起,以此来表达我们对先辈的崇高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