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什么一定要让学生读书? 我的十二年,你的第一年60
我为什么一定要让学生读书?
在我的班里,每天中午12:45-13:00,有15分钟的强制阅读时间。
为什么是强制阅读?
因为在最开始有这个设想的时候,提了三天,能带来课外书的学生寥寥可数。理由千篇一律:家里没有书,只有教材和教辅。
如果你认为这些都是学霸,那你就错了。
越是没文化的家庭越不看书,越是没知识的家庭越不看书,越是不学习的学生越不看书,越是不会学习的学生越不看书。
这四类,在我的班上,可以说,全都出现了。
一个家庭没有看书的氛围,孩子自然不爱看书。回家的情况也许是,电视机自顾自地演着,家里人每人一个手机看着,时不时兀自发笑,仅此而已。时间长了,疏于沟通的心灵花园长满衰草,想要犁除,越发艰难。文化不会凭空出现,想要成为文化浸润之家,必先培养习惯,形成风气,家长要率先垂范,孩子才能上行下效。
没有知识的家庭也不看书,因为觉得“读书无用”。一旦学校提出读书的建议,孩子本来欢呼雀跃地跑回家去,想讨个书钱,结果却是被父母一顿痛斥:“书有什么好看的?学校就是变着法地要钱。你看我不看书,不也是要车有车,要房有房?你看你们老师,有什么?”
或者随便应付了事,本来孩子们的天性更趋于原始的人性——趋利避害。你让他学习,他尚且有若干理由,敷衍搪塞,何况现在,你的态度比他更敷衍,他便如同得了尚方宝剑,更不去学习和读书了。
越是不学习的学生越不看书。这是肯定的。因为他的眼睛都被游戏、被小小的手机屏霸占了,那里五光十色,看起来流光溢彩,哪有时间和精力去看枯燥的纸质书呢?但事实却恰恰相反——书籍是敞开的世界,手机是逼仄的角落。
书上的描写可以因人而异,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作者的笔触可以将我们带到世界甚至宇宙的各个角落;我们可以上知五千年,下知五千年;我们可以了解陌生世界如亲临其境。这些都是书籍可以告诉我们的呀。
但是,手机、电脑却与书籍正好相反。画面的生动鲜活,却限制了我们的想象,对于缺少判断力的学生来说,他们会把眼中所见,当作是一种真实。最后的结果便是,想象力缺失,描写能力下降,理解力荒芜。世界渐成一色,万物趋同一体。
越是不会学习的学生越不读书。学习不是坐在那里死读。事实上,真正会读书的人,从来不是会读书的呆子。陶渊明就是“好读书,不求甚解”,诸葛孔明更是“观其大略”。书中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础原则,的确是破解万物的钥匙。而过分拘泥,死守不变,则难免会会错古人意,乱涂世间书。
学习是种能力,它可以通过后天的学习获得。越广博的涉猎,越深刻的思考,越能促进日常的学习,最终达到触类旁通的目的。
多读书,读好书,这是良言。
怎么让学生多读书呢?明天咱们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