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观影《大象席地而坐》已经一周,但是那长达四个半小时片长观影的致郁体验,那无论少年青年老年皆有困境的主题让人总是心绪难平。吾等胸中块垒层层堆积,何以解忧,唯有书写出来才能解千愁吧?那就开写!
电影在一片白茫茫的雪地中开始。镜头动作缓慢而凝滞,带领观众从一片虚无之地移往另一片虚无之地。与此同时,四个人从梦中依次起身,坐着,就这样电影中的一天正式开始了。
盲目相信朋友一心为朋友出头,却一不小心陷入困境,与学校发生对抗的青春期少年韦布;为弟报仇却游走在道德和社会边缘,自带困境的黑社会恶霸哥哥人设于成;与母亲关系失和却跑去与油腻大叔约会的无脑倔强单亲少女;明明自己有房却被自私女儿女婿即将驱逐去敬老院只能屈就自己睡阳台的孤老头……
电影中的四位主角,无疑是最具现代性的人物样本,也是胡波小说人物的电影版的延伸。电影截取四个人各一天的人生,做儿子的韦布如何被家人怀疑嫌弃,连多呆家里一分钟都不愿意;永远喝的醉醺醺回家的母亲,偶尔的关心却是“不要和男人睡觉”和询问“你没怀孕吧”的雷人言语,她偶尔好心情跟青春期女儿分享的却是女性身处职场却被咸猪手上下其手性骚扰造成的困扰。
明明是老头自己家却要被所谓的亲情绑架被驱赶出去,理由是卖老房是为了给宝贝外孙女买蜗居学区房没他一席之地,顺带连唯一养了多年的狗都要被咬死都要失去。
而看似最强悍不怒而威痞帅的于成,自身也有一堆麻烦事没法解决:我爱的女人不爱我,于是与朋友妻有染还当场被抓包,那个倒霉的朋友看到当场跳楼自绝身亡。朋友的母亲自然会找他儿子身前的好哥们好好打听,聊聊儿子各种自杀的可能性。真话,说与不说,这是个问题。这厢,自己的事已经够焦头烂额了。那厢,在他眼里就是娘们一个的弟弟于帅在学校总是横行霸道,惹是生非。结果人在做,天在看,报应总来的太快。他被犟头犟脑犟脾气的韦布还手一不小心推下了楼梯,竟然还重伤不治身亡了。离奇的是有钱人家也不报案,不走法律程序。就于成出面带几个弟兄满大街找人私了,到所谓的凶手家里一通打砸抢,去韦布经常出入的台球厅抓人……
这样的逻辑必然是有硬伤的,不细究也罢!而你观影的不适感为什么一直如影随形,驱之不去?那我们就要好好揣测一番了。毋庸置疑,那是你无时无刻不感受到导演出于制作困境而一用到底的长镜头粗粝却意外呈现苍凉感。影片摈弃了一切主流、工业、取悦的表达,在作者第一部和唯一一部长篇作品中,进行了一次极端,彻底的自我释放。不得不说的一点是尽管外表粗糙,但戏剧结构、场面调度、演员掌控都颇为出色。胡波的影像表征是现实,并非现实主义,而是有关寓言、哲学、文学。他通过这些无时无刻不向你传递这么个信息:所有的家庭都是失常的,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人生必然是绝望的,人生下来就是受苦来的。而人出于本能出于所有求生欲望产生的对抗也是无用的,必然也只能是一种消极对抗。
人生,竟然是可以一丧到底,生无可恋的。看完全片,眼前白晃晃的也只有两个大字,那就是“虚无”。虚无少年,虚无青年,虚无老年,虚无人生。人间各种不值得,人生没有意义,懒得过下去:多么痛的领悟!于是被生活逼得微笑抑郁的文青胡波最后拿自身殉了电影,以死换得署名权还是受够了这个太恶心的世界我们已无从得知,也没太多探究的必要了。
不得不承认的一点是,导演胡波的处女作如此有风格,真的隐隐有大师风范。这总让我免不了联想到《人间失格》、《轱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和《天注定》。只可惜是以这种方式相遇,是我们不愿见到的。是处女座亦是遗作,固然会让一票偏激者认为《大象席地而坐》之所以在胡波死后获殊荣不断,那是因为出于一种狭隘的死亡崇拜。可是凭什么胡波眼中的世界不可以是一片灰色加绝望的呢?他看到的就是一个狗屎遍地的世界!老人、孩子、长大的孩子,各有各的无爱境遇。所遇皆虚伪,暴力假亲人遍地横行,一个“大人皆祸害”的世界总压的人喘不过气来。说到底,社会问题的根源都是家庭问题。父母如此,子女便如此。鲁迅早就说过:“中国的孩子,只要生,不管他好不好。小的时候,不把他当人,大了以后也做不了人。”关于导演的死,我想他是看透了这个世界的真相。他用他的电影和自杀回答了加缪提出的哲学的根本问题:生活不值得经历。
看看周围,你是不是常怀有这样的错觉:有的人他们活着,但他们的心已经死了。而很多年轻人总深陷“谁的青春不迷茫”困境难以自拔,更加不用说所谓的中年危机和老人们老而无依的尴尬无奈现状了。中国人形形色色的悲苦就是通过这种生猛又粗粝的影像模式,看似漫不经心地讲述,实则十分精妙的布局呈现在人前了。
有人说:生活总是在别处。那么绝望的老中青三代人,深陷生活绝望的夹缝中苦苦煎熬,自然会绞尽脑汁去寻求解脱之法。于是不知是道听途说,还是真的是确有此事我们不得而知,他们都有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去满洲里,看那头席地而坐的大象。无论是一开始不想去看大象的单亲少女,最后还是由于深受与副教导主任的桃色绯闻之苦,被迫拿起铁棒砸人奋起反抗落荒而逃去满洲里;还是无论在家庭和学校都遭遇困顿处境,连唯一爱他的奶奶都失去的韦布,在遭遇逃亡,买假票,目睹李凯饮弹身亡悲剧场景等一连串啼笑皆非的事后仍惦记去看大象;还是带走外甥女去他工作过的地方看看,实则还是去看大象而最终放弃的老头;还有那个压根就没机会去满洲里看大象,明明是施害者却硬充苦主人设不堪细细推敲的人物设定于成……
那么,对他们而言,那头在满洲里席地而坐的大象代表什么?它真的存在吗?在我看来,满洲里是一个超脱困境和苦难的精神寄托。它并不是乌托邦,一个拥有一头一年四季不分昼夜总是坐着的大象的马戏团算什么乌托邦?它是一种猎奇,一种渴望。谁都想从一堆垃圾里爬出来,连见过大世面的于成都想去看看。即使是一种欺骗,那也是一种美好的有关善意的谎言。那就出发去看看吧! 还等什么?而最后的大象之声是应该是对生命的呐喊。生活那么难,谁不是一边熬着,一边向前?
《东邪西毒》中有这样一句话说得甚是精妙:“事实上,生活不在别处。此处与别处一样糟糕透顶,因为痛苦是大面积的。”这其实与课文中出现的人物台词有异曲同工之妙。比如于成对前女友说:“我的生活就是一堆破烂,每天堆到我跟前。我清理一棍,就有新的堆过来。”再有副主任说:“怎么他妈那么多人多管闲事?这个国家的人为什么这么邪恶呢?”李凯说:“这个世界挺没劲”……每个家庭都是冷漠的,每个陌生人都是嚣张的,每个人都是憋屈的……所以我们更需要去满洲里看大象,去看看别样世界别人的不同活法。就是大象也与此处看到的不同,它席地而坐,它特立独行,它我行我素。它代表我们期盼已久的自由、自我、自主……
如果说很多人评价胡波的电影“太过绝望,一路把丧进行到底”的话,那是你没真正看懂它。其实丧之外导演有隐秘的善意表达:比如老人再无助也选择掏钱出来帮韦布,韦布再嫉妒副主任也没报复他懵懂间喜欢上的女孩,于成再霸道还会叫手下买张真票放韦布去满洲里看大象,而那个不值得留恋的家庭天真无邪的女孩声声叫着“外公,没事快回家”是老头最后最暖的的亲情羁绊。无需太炽热浮夸的语言告白,胡波以他独有的方式告诉你我这苦痛惨怛的人世间亦有爱,亦有关怀,亦有值得留恋之处。只是对比漫无边际的沉重和荒凉,那爱的光亮着实太不起眼。但是星星之火 ,亦可以燎原。至少,导演通过影片让我们相信:在这个并不那么美丽的世界中,我们亦不是漂泊无依的孤儿。而摇摇晃晃的人世间,遥远的满洲里,听说有头大象:它可以给我们救赎,可以把我们从绝望中拯救出来。
被生活逼成微笑抑郁的导演胡波,用他特有的才华和青涩质朴的拍摄方式让我们见识了一回什么叫“向死而生”。正如因出演《我不是药神》里黄毛一角一炮而红的章宇在映后哽咽难当地这样说:“我们这样演绝不是为了取悦你们的,而是冒犯你们。如果你们感觉被狠狠冒犯到了,那么我们的目的就达到了。”冒犯,初听到这个颇具攻击性的字眼我竟然有种震撼感。那从观影开始到结束长达四个半小时的不适感我也终于找到了出处。我还喜欢章宇的另外一句话:“《大象席地而坐》是胡波这样被没收工具的人,开垦世界的方式。”愿导演在另外一片田地同样大有作为,笑容依然灿烂!
也许最终,我们都成了那头席地而坐的大象,而生活就是那座动物园。现实依然是一直拿着棍子抽打我们的人,满洲里则是那个我们永远到达不了的像极了地狱的天堂。不管我们选择面对,逃避还是毁灭,我们都无法改变不了那个生活的可憎面目。可是,那又怎样?至少我们有一头大象在前路等着救赎我们。而大象的那声悲鸣,终有一天会响彻那个动物园,响彻天际,更响彻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