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最近看了几则新闻,全是关于死亡,确切来说,是关于自杀。
台湾著名节目主持人傅达仁的家人公开了他去年6月份在瑞士执行安乐死的最后服药画面。家人围坐在侧,儿子不断安慰他“我们爱你,不会再痛了”,傅达仁显得非常平静,服药后倒在了儿子怀里。
生命的尽头,体面的告别,有爱和尊严,无病痛和折磨。人这样没了,也好。
一女孩吞食大量安眠药后,给关注很久的博主@兔爹哭晕在厕所发遗书告别,“临死前,想找个人说一下”。博主看到后马上网上求助,线上线下多方联动,终于找到了轻生女孩,目前人已送医。
尽管黎明前的黑暗太难熬,但经历过,明天又是新的一天啊。人还在,真好。
02
生命的消亡时刻都在上演,在众多消亡原因里,自杀是最饱受争议的一个。
电影《你好,之华》里有一个片段,关于之南的死因,大家讳莫如深。导演借之南女儿说,“妈妈明明是自杀的,可我们对外都说是病死的,好像妈妈(自杀)做错了一样”。
有错与否,难下定论。但当有人在我们面前自杀,旁观者的我们,是该袖手旁观还是伸手管一管呢?
有人主张成全,因为大家心中早有共识:人生实苦。如非万不得已,谁愿意天人永别。一些重病在身且治愈无望的人,他们的生命早已由不得自己,是活着,也是在等待死亡。
了解了一下安乐死,才知道全世界允许使用此法的国家寥寥无几。还必须是由于精神和躯体的极端痛苦,且无法通过医疗行为减轻痛苦的条件下,在病人或病人家属的要求下,经医生认可,用人道方法使病人在无痛苦状态中结束生命。
如果来到这个世界,无法选择,那么离开的时候,能不能由自己做主?虽然,过程做起来有些困难。
不过比起成全,更难的是尊重。每次有自杀的新闻爆出来,总会有人看不惯,“蝼蚁尚且偷生,怎么你就活不下去了”“死都不怕,你怕什么”?
我怕活着。
人生而不同,有不同人生。谁也无法去完完全全的经历别人的人生,无法感同身受。所以,不要在人走后去妄议、评测他经历了什么。也许他真的尽力了,比你想到的还要努力过,想要好好活下去。
成全这种事轮不到我们做,先学会尊重吧。如果一个人选择放弃自己的生命,他该是可以心安,理得的。
03
但如果可能,不管出于什么目的,面对自杀,请千万不要袖手旁观。
凡自杀者,都是真的走投无路了,有时是一种错觉。甚至因为这种错觉,我们忽视了他们的求救信号,反而“促成”了他的自杀。
人在冲动时容易做傻事。有时候自杀的人,并没有碰上所谓“天大”的事,可能只是近来不顺、恋爱失意或同别人赌了气,一时情绪不受控,这样的人你不拉他一把吗。
登临观江的胜地燕子矶矶头,立着一块石碑,上面写着“想一想死不得”。最初是由教育家陶行知所立,因为早在晚清和民国时期,一些人选择来这里投江,了结余生。
“想一想死不得”六个大字,给欲在此处轻生的人以当头棒喝,还真有人,原本万念俱灰的寻短见,想一想而悬崖止步。
04
曾有人说,我始终相信,那些想结束生命的人,在最后关头,都是求助过的,可惜的是,也许我们没有找到、没有找对帮助或者拉住他们的方式。
这里我想起那个因围观者叫好而悲愤跳楼死去的甘肃高中女孩,老师性侵而投诉无门、多年的抑郁症让她走上了8楼,围观者的叫好让她决心离开。难以想象,一条生命应声陨落,伴随的竟然是围观者的叫好狂欢。
请不要瞎起哄!
心灰意冷的人、徘徊在生与死之间的人,很难反向思维也不懂所谓的恶意幽默,每一句非善意的话都可能刺痛他们,把他们往鬼门关推。如果做不到保持善良,请保持沉默。
自杀的人当中,抑郁症群体占了很大一部分。人们认为,抑郁症的内心难以体会,他们熬不过的苦楚,旁人也爱莫能助。
但抑郁症不是从一开始就病入膏肓,很多人是在生活中,慢慢失去了希望。
如果身边有这样的朋友,不要等到最后才想着拉住他。人人都不易,但总有人容易一些,还请稍容易一些的人,不要吝啬倾听与善意。别小看自己微不足道的关怀,黑夜里一束再微小的光,也是希望。
也不要怕势单力薄,要相信,希望和绝望一样,都是会传染的,甚至生命力更强。
所以,我们不要犹豫在黑暗中点一盏灯。
05
有些人伪装的很好,让人来不及发觉,没得选择,只能告别。
《人间失格》有段话,“我本想这个冬日就死去的,可最近拿到一套鼠灰色细条纹的麻质和服,是适合夏天穿的和服,所以我还是先活到夏天吧”。
如果刚好你是这样的人,请给自己多一个享受生活的理由,别那么快否定自己,再等等,可能就有转机了呢。我知道可能拦不住你蓄谋已久的念头,还是想拦一下,看到了吗。
我们自以为是的那点温暖,不足以支撑他们坚持下去。那时候,也不要抱怨,不要说“我付出了那么多,结果不还是一样”,也不要听信有些人口中的“自我感动,白忙活一场”。
最差的结果,最后我们还是失败了。
请读一读这首诗吧——
《如果我能使一颗心免于破碎》
如果我能使一颗心免于破碎
我便没有白活
如果我能消除一个人的痛苦
或抚平他的悲伤
或帮助一只昏迷的知更鸟
再度回到它的巢
我便不虚此行
(米利·狄金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