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少明
1.端午节
“小团冰浸砂糖裹,有透明角黍松和”,端午节裹粽子的习俗必不可少,现在城市里生活,大多无需再自己裹粽子,附近的超市里有各种各样的粽子出售,各种各样的的口味和馅料,一应俱全,大凡能食用的食物皆可包裹在粽子里面还。这样一来,就免去了包裹粽子的繁复。
况且粽子大多是在端午节前后的几天食用,其余的时间很少食用的,正如元宵节的元宵、中秋节的月饼一样,这样的食物好似是节日的标配一般,过了节日,就很少有人再去食用了。
在农村生活的时候,每逢端午节,家家户户大多是自己裹粽子的,早早的泡好糯米,准备好粽子叶、大灶、红糖、白糖,做好馅料,准备工作也就就绪了。端午的时候,小孩子是最为高采烈的,清晨起来,便可到屋后面采一些艾蒿,用艾蒿水来洗脸,手上脚上要缠上细细的五颜六色的细线。
这时要在屋檐上挂上五颜六色的葫芦,一端用新折下的树枝固定好,就这样简单的装饰一下,倒是也有几许端午节的氛围。小孩子们就这样在外面玩的不亦乐乎,到中午的时候,就能食用到美味的粽子了。
自从父母也搬到城市里来居住,就很少再回乡村去,如果是回去,也大多是在冬季,进入腊月以后,万物萧索,大雪纷飞之际,也就没什么景致可言了。
村庄的原野山川到处都是覆盖的积雪,历经一个冬天都很难化掉,倒是被那凛冽的北风越吹越瓷实,成了厚厚的积雪,如何来形容北风呢,用刺骨的寒风最为贴切了。
每逢腊月回到村庄的时候,总要全副武装上的,除了羽绒服这些必备的衣物,还要穿上线裤和薄棉裤,总之多穿上一些是一点错都没有的,山上的寒风袭来,让人难以站立,仅是在上坟烧纸的十几分钟时间,充分领略到天寒地冻之感。
到了村子里,坐在亲戚家的火炕上,则是另一番温暖如春之感了,家家户户都有了暖气,十几年以前的小火炉早就不见了踪影。透过雾气蒙蒙的窗子,看到村前山上的积雪,在屋子里闲聊一会,热气腾腾的杀猪菜、小笨鸡端上桌的时候,在原野上的寒意早就驱散的一干二净了。
饶是如此,我还是更向往端午节前后的村子,那时的景致是非常美的,春风早就吹绿了原野山岗,到处刚刚绽放的各色花朵,村口的垂柳在风中徐徐摇摆,那时的村子真可称得上是一幅画卷了。
端午节的时候,回到故乡去不是很方便,于是便到居住城市附近的村子游玩,父母在此处开辟了一处小院,可以种一些蔬菜、载一些果树,到秋季便可有各种蔬菜和李子、沙果、葡萄等水果可以食用。因距离城市不远,大约10公里左右,往返也比较方便。
2.端午鹅蛋
在村子的一侧,有几户人家养鹅,其中一户人家的鹅场规模要大些,有几千只鹅在村前小河边的一大片空地上,几间鹅棚置于其上,稍远处就能听到鹅的叫声隐约传来。
对于鹅这种动物,即不会像王羲之那样的喜爱,观鹅掌拨水领略书法的灵动之妙,也不会去做一些“清泉濯足、焚琴煮鹤”的败兴事情,因之农村有地道的小笨鸡(现在的小笨鸡的口感也无法和小时候小笨鸡的口感相比了,也许记忆中的食物才是美味的)存在,对鹅肉就不屑一顾了。
但是在农村生活的时候,鹅或是鸭子偶尔将蛋产在水里或是岸边,小孩子在水边玩耍的时候,经常能捡拾到。
那时村子里在春末夏初,大概是在端午节前后,要唱大戏的,家家户户的亲戚有的也到村里来看戏,这样的戏要唱上三天,看戏时人头攒动,好不热闹。一时间,卖小零食的小摊贩也多了起来,平时并不常见的走街串巷的小摊贩忽然间就都冒了出来。
我清楚的记得,几个小孩子就沿着河边捡鹅蛋,捡起的鹅蛋能在小吃摊那里换汽水或是糖人的,还有其他的小零食都可以换的。一个鹅蛋能换一瓶汽水,就是那种200毫升左右玻璃瓶的汽水,几个小孩子便咕咚咕咚的在戏台边喝了起来。
等捡拾的鹅蛋换完了,便到家中去找,家家户户都养鸡鸭鹅,也就不缺禽蛋,可是这汽水可是不经常能喝到,于是在唱戏的那三四天里,我们年龄相仿的几个孩子,好像并没有太留意舞台上那些咿咿呀呀的人物,都是对舞台侧面的小吃摊流连忘返,时而在人群中钻来钻去,时而又被幕布旁的鼓声或是唢呐声所吸引。
小孩子还有不爱热闹的吗,在那个时候,小孩子的天性是得到了充分释放了的。那些小吃摊的小吃也大多吃了个遍,汽水也喝了很多瓶,小孩子的饱隔一个比一个响。
到了城市生活以后,真正让我感兴趣的便是鹅蛋了,尽管鹅蛋的个头比鸭蛋大,但是名气却没有鸭蛋大。
端午的鸭蛋是出了名的,诸如汪曾祺就曾经写过其家乡高邮一带端午时节的鸭蛋,文人笔下的鸭蛋蛋白柔嫩、蛋黄深红,让人垂涎欲滴。咸鸭蛋名气由来已久,苏轼曾与秦观馈赠咸鸭蛋,并留下了“且同千里寄鹅毛,何用孜孜饮麋鹿”,咸鸭蛋等土特产所承载的情谊胜过了珍贵的“麋鹿”。
然对于咸鸭蛋的好感,大多只能停留在小时候乡村所吃到的。今天吃的咸鸭蛋很少能有让人满意的口感,不知是鸭蛋的问题,还是腌制的问题,那种看起来很美的咸鸭蛋,蛋黄宛若红油一般,吃起来怎一个咸字了得,哪还有下文,而且对于蛋黄的红油,因前几年的苏丹红事件,更是让人望而生畏,即使没有这些,对于咸鸭蛋的感觉也大不如前了。
偶入鹅场,自然要买一些鹅蛋的了,和养鹅人攀谈了一会,便提出买一些鹅蛋,因父母也经常到村子里来种菜浇水,和村子里的人很容易就相熟的,于是养鹅人就让我自己来选,这时养鹅人还特意的选了很多双黄蛋送过来,就这样选了十几斤的鹅蛋,当然在价格上也优惠了很多,比之城市里超市出售的鹅蛋甚是便宜,更主要的是从养鹅的现场挑拣的,新鲜度是有完全的保证。
刚从鹅场买回来的鹅蛋,吃起来口感要好一些,但是也离不开一个完美的搭配(这与自己从小的生活习惯也有很大的关系),煮熟的鹅蛋要蘸着咸菜汤来吃,美味无与伦比,一颗熟鹅蛋,一碟咸菜汤便是人间至味。
不免感叹自然界就是这样神奇,简简单单的食物搭配在一起就成了美味,诸如莜面鱼鱼遇到酸菜卤,怎一个好吃了得,而那些猛火大料、浓油赤酱、大鱼大肉、生猛海鲜是无法与之相比了。
当然,如果有人做了这样的尝试,没有发现这样的美味,也在情理之中,因为这样的食物里面更多的是一种味觉记忆,情感和饮食习惯影响了个人的判断,加之每个人喜爱的食物也不尽相同,对于美味的判断也是不尽相同的。
鹅蛋的完美搭档在乡村很容易遇见,自家的咸菜缸,自家的鹅产的蛋。可是在城市里就变得不那么容易了,北方的农村,在冬季大多数的人家都会用大缸腌制的辣菜疙瘩,不超一个月,就会有一缸的咸菜汤(用咸菜汤拌小葱也是可以的)产生了。
这东西在城市里生活后就变的不好找了,好在母亲每年冬天都会在地下车库腌制一缸辣菜咸菜,还是完整的保留了农村的生活习惯,即便是我们在生活中的饮食越来越清淡,对于咸菜、酸菜的食用也是越来越少,但是这些食物也能即刻让人感受到家乡的味道。
家的味道大多也是母亲做的家常菜的味道,是现实的味道和记忆中的味道的重合。诸如母亲亲手用马铃薯淀粉做的粉皮,放在酸菜白肉里炖,于我来说就成了美味。
在我小的时候,母亲经常用马铃薯淀粉来做粉皮的,手工制作的粉皮晶莹透亮,做成后就放在案板上晾晒,这时的粉皮只需加点盐和油辣椒,就能大快朵颐了,至今也不清楚喜欢吃马铃薯淀粉做的粉条的原因,也许是个人偏好吧,就像有的人喜欢吃某种事物,有的人去不喜欢,这与每个人的饮食喜好和饮食习惯是有很大的关联的。东辣、西酸、南甜、北咸说的是一点都没错的。倘使我们不能吃辣,到了四川、重庆、贵州等地方,也就无法品尝到正宗的美食了。
3.饮食的营养
对于饮食来说,我们大多关系的是色香味形,唯独很少有人去关心营养这件事,食物的美味是放在第一位的,至于营养却不是很关心的。
对于饮食的营养来说,有两种完美的食物,那就是鸡蛋、牛奶(有的人不耐受),但是豆浆完全可以替代牛奶,而且很多豆制品在素食中可以替代肉类,诸如豆腐、豆浆、豆腐脑、豆皮、豆片等。于是在我的观念中,两种完美的食物就是鸡蛋(说鹅蛋也可)和豆类制品了,这样的饮食习惯是在之前有过大概两年的素食经历之后养成的,直到今天对于肉类也是所食甚少、浅尝辄止,无需可以的选择,就成了自然而然的习惯。
再美味的食物其实大都是在刚刚品尝之时的短暂味觉享受,最后就变成了饱腹之物。
饮食的最大享受应该是节制,于是自己想到这样的一句话:“晚饭少吃一口,舒服一宿”。
如果对这句话有疑义,大可晚上吃些烧烤,再畅饮些冰啤;或是大鱼大肉佐之以白酒、饮料等,就能够难受一宿;如果晚上食用少量的蔬菜和水果,佐之以酸奶等,就会有神清气爽之感,因之人的身体是一架精密的仪器,如果是正确的选择,也必然得到良好的反馈。
村上春树曾说到:
“身体是每个人的神殿,不管里面供奉的是什么,都应该好好保持它的清洁和强韧。”
梭罗在《瓦尔登湖》中说到:
“每一个人都是一座圣庙的建筑师。他的身体是他的圣殿,在里面,他用完全是用自己的方式来崇敬他的神,他即使另外去琢凿大理石,他还是有自己的圣殿与尊神的。”
对于我们的身体来说,如何照看好它呢,莫过于饮食和运动。
饮食是一种习惯,地域不同,习惯不同,自然不同,在追求食物色、香、味的时候,莫忽视了营养和健康,可谁又能否认清淡何尝不是人间至味呢。
3.人间有味是清欢
于是又想起了苏轼的词:
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淮清洛渐漫漫。
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
不知不觉,鹅蛋吃完了,周末便可到乡村去,再买上一些,可它的搭档却不能随时都有。
夏季到了,天气炎热,咸菜疙瘩被晒制成干咸菜,咸菜汤也随之丢弃了。冰箱里存放的一玻璃瓶咸菜汤也没能经受住时间的考验,也变质了。
美味的再现只能等到明年的端午了,有了这样的等待,记忆中的味道就会更加的历久弥新。
(2018.05初稿 2019.11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