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早上送孩子去幼儿园,开车经过一个十字路口时,遇到大堵车。
大清早的,眼巴巴望着近在咫尺的幼儿园,孩子在后面急得开始哼哼,而这路口的拥堵状况似乎丝毫没有松动的迹像,几分焦躁情绪爬上了心头。
捱了十几分钟后,总算顺利送儿入园。可返程路上,拥堵依旧。
看着前面不动的车流,顺手抄起手机打开头条,一条新闻引起了我的兴趣。
新闻说的是一位司机晚上开车回家,看到前面有一位少年骑自行车没有路灯,就保持距离跟着后面用车灯为他照明。少年到家门口后从自行车上下来,转身竟朝司机深深地鞠了一躬,令司机十分羞愧。羞愧的原因是,司机之所以把这段拍下来,是因为担心自己做好事反被碰瓷。。。。。。你懂的。
这个视频放到网上后,赞声一片。为司机点赞,为少年点赞。
不仅如此,新闻的作者还顺带贴上了其它类似消息,这些消息基本都是司机礼让行人、行人向司机致谢的内容。有小女孩举手敬礼的,有老人家拖帽致意的,有小男生穿过人群站立鞠躬的。
不仅如此,下面的网友们也没闲着,除了各种点赞之外,还有各种回忆杀:有自己被司机礼让或关心而感谢的,也有司机自己礼让或关心他人而被感谢的。总之,很和谐很美好。
这时旁边的车开始动了。我放下手机抬头看前面,正遇左侧正有辆电瓶车想穿塞过去。我继续踩着脚刹,等他安全通过后才缓缓往前。之前的焦躁感没了,猛地发现,自己嘴角还多了一些笑意。
2
回去的路上,我在问自己,急什么?晚十几分钟到达,会对什么重要的事情产生影响吗?答案是没有。
那一瞬间我有些自嘲:没什么非常特别的影响,为什么堵车的时候做不到心绪平静?说白了,盲目。盲目的急。
我又问自己:因为堵车而多出来的十几分种换自己一个心绪平静,或是换一个在车内和孩子的欢乐,值不值?答案是值。
所以还真是盲目:莫名的焦躁,莫名的着急,莫名的想要往前走啊、往前走啊、往前走啊。却不知道是为了什么。
这就表示我已经不由我做主了,我已任由情绪作主。
问题不在“急”和“躁”上,而在盲目上。
我想到自己以前开车有时遇行人、遇拥堵、遇加塞、遇乱停等状况时内心的状态,还有那些或说出口或没说出口的不满。
现在想来,有人之过失,也有我之苛求。但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给予的,我的反应。
能在回程的路上一路保持平静(甚至有些小确幸),能一路回想反思这些事情,只能感谢刚刚不经意看到的那篇新闻。虽只简单两眼,却也能在很短的时间改变我的“容颜”。
那些依然存在的拥堵和加塞,那些突然闯着红灯要过马路的行人,那些在路中央的两轮骑行者,那些想过却没能过的红灯。。。。。。因为刚才看了那篇新闻,这会儿它们都变得温柔了。
3
翻开报纸电视网络等各种媒体,如果留个心的话,会发现绝大多数信息都是负面的。这里又出了什么事,那里又出了什么事,这个东家又怎么长那个西家又怎么短等等。媒体之所以热衷于传播这类信息,大概是因为它们更容易吸引人的眼球吧。
平淡无奇的生活,恰恰需要各种“奇”的信息来加点有味的刺激。
只是在这充满奇味的浩瀚信息中,正负比例的天平明显是偏向负的。而负的信息接收的多了,负面状态出现的机率自然也就大大增加了。这种现象体现于个人,体现于小群体,体现于企业或组织,也体现在社会。
这当然跟我们自身对负信息的免疫消化能力有关。但我们不能因为人们身体素质好,就天天往人群里散播病菌是吧。更何况很多人可能连免疫和消化的意识都没有。
就像我们把公交车传播成了路霸、把出租车传播成了路匪、把渣土车传播成了路杀一样,渐渐地,我发现很多人(包括有时候的我自己)一方面跟着后面翻白眼,另一方面却在不自觉地也变成了他们的一部分:公交车你霸我也霸,偏不让;出租车你匪我也匪,就不慢;渣土车你杀我也杀,我喇叭声按得比你还大!
路霸路匪路杀,这当然有一部分的确存在,却也不是全部。而与这样的负面传播更重要的是,那些礼让的故事,那些互助的故事,那些相敬的故事,那些让我们看了之后,能够做出更好的行为的故事。
所以我挺希望我们的报纸杂志电视网络等各种媒体,能够更多地关注和报道正面信息,用现在流行的话说,就是向社会多宣传正能量。这是一种向大众普及正面示范的极为重要的部分:我们不仅要告诉别人不要做什么,更要告诉别人可以怎么做。只告诉别人不要闯红灯是远远不够的,比之同样重要甚至更重要的是:绿灯通行。
就像我今天读到的那篇新闻一样,只是一两个特别简单的暖心信息,就让我重新回到平静,还能面带笑意,以更柔和的眼光和心情,去看待接下来的一路走走停停。
作者简介:杨虎/大虫啃书会创办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