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生命没有意义,说明你已经“死”了

在臧克家所作的《有的人》——纪念鲁迅逝世十三周年有感写道:

"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

这首诗给我们提出了一个话题:怎么样的人生才算有意义?

正好最近看完维克多-弗兰克尔的《活出生命的意义》算是给上面的问题一个思考的角度。

作者弗兰克尔诗20世纪纳粹时期集中营的幸存者,也是意义疗法的开创者。而《活出生命的意义》这本书更是感到千千万万的人,销售达到1200万册,名列“美国最有影响力的十大图书”。

和弗洛伊德德心理分析和阿德勒德权力之争所不同,意义疗法强调找到生命德意义有三个主要途径:

第一,创造或从事某种工作,从工作中找到意义。

第二,经历某种事情或者面对某个人,从爱中找到意义。

第三,即使是处于绝境的无助受害者,面对无法改变的厄运,仍能自我超越,并且改变最近,从苦难中找到意义。

全书就是以这个宗旨开始讲述的,主要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讲述作者在集中营的经历:他本可以安全逃往美国,但为了照顾父母他选择留在维也纳,他曾经跟父亲呆在同一个集中营,然而最后只剩下他一个人活了下来,并先后被关押在奥斯维辛,达豪登四个集中营。在这个过程中,他乐观自由的内心,及在后期的过程中顺其自然选择反而生存下来的事迹。读来颇为震撼。

读这一段的时候,我一直想到一部电影《美丽人生》,讲述了一对犹太父子被送进了纳粹集中营,父亲利用自己的想像力扯谎说他们正身处一个游戏当中,最后父亲让儿子的童心没有受到伤害,而自己却惨死的故事。

同样是纳粹集中营,当我看到作者讲到干累活吃不饱特别是鞋子坏了的赤脚干活等场景,同样是乐观的精神最后赢得世界。如果你没看过这部电影,推荐你去看看。

第二部分主要讲意义疗法。首先讲到存在之挫折,存在之虚无和存在之本质,作者首先说明存在包含存在本身,存在的意义及对意义的追求三重含义。并首次揭示了和心理分析的区别:意义疗法把人的行为解释为实现某种意义,而不仅仅是满足欲望和本能的需求,或者调和冲突抑或适应环境,在这一点上二者角度不同。并突出存在的本质是责任。活着是一种责任,是一种完成你的天赋需要你做的事的责任。

然后讲到生命之意义,爱之意义和苦难之意义,摘录一些作者精彩的观点:

《生命之意义》人不应该问他的生命之意义是什么,而必须承认是生命向他提出了问题,生命对每个人都提出了问题,他必须通过对自己生命的理解来回答生命的提问。对待生命,他只能担当起自己的责任。

《爱之意义》爱是直达另一个人内心深处的唯一途径。只有在深爱另一个人时,你才能完全了解另一个人的本质。只有通过爱,才能使你所爱的人实现他的全部潜能。

《苦难之意义》无论如何,遭受痛苦不是寻找意义的必要方式。即使在遭受痛苦时,人们也有可能找到意义——假如痛苦是不可避免的话。

读罢至此,我想到开头的问题:什么样的人生才有意义?

那么我的人生有意义吗?

来看看我们熟悉的那些人是怎么样的情况?

小学课本里的张海迪是残联主席,我喜欢的作家之一。

霍金《果壳中的宇宙》,最新看到他的新闻是预言人工智能对于人的挑战。

我最喜欢的小说《平凡的世界》中孙家兄弟面对黄土高原贫穷的窘境对待苦难的态度。

那么你呢?你的生命有意义吗?

假如生命没有意义,说明你已经“死”了。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