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来看小外甥女,堂姐说:吃完饭你陪她练会琴,29号幼儿园的新年音乐会,她要上台表演。
小家伙玩其他玩的开心,不太想练琴。 堂姐和她说:你教小姨弹,给小姨当老师。她才有点兴趣慢吞吞的坐到琴凳上。
一首降B大调的《鳟鱼》,要和小朋友合奏,她负责是低音部分,边唱边弹,已经可以完整流畅的弹下来。手指太小,连音都只能弹成断奏,但比上次见她弹琴,进步很大。
弹完后,站起来,伸手叫我:“小姨,该你啦!”
我手刚放到琴键上,“手型手型不对!”小妞在旁边叫着。她角色转换的真快,立马把自己想象成老师。
“小姨,你的手要拱起来。”她在旁边像模像样的示范着。
我弹完一遍,问她怎么样。她撅噘嘴说:“就那样吧,我再给你弹一遍看着。"
我的内心是想笑的,小家伙认真的在扮演着老师的角色。弹完表演的曲目后,开始弹日常练习。
弹一会后,就有点不耐烦了,跟着曲子就开始自己自己瞎编的弹,好像想去创作一样。
坐在旁边看她弹琴,记忆里回到十几年前学琴的日子。
初一那年刚过完寒假,老妈、老姐带我去市里,回来的时候我们带回家一架钢琴。刚回到家的老爸,看到正从车上卸下来的钢琴,还有点懵。其实,在那个时候,一架钢琴和学琴的费用,也算是一笔不小的开销。
从那儿之后,就再也没有周末和节假日了。因为小的时候学过几年的电子琴,也算是有些基础。其次,年龄也不算小。所以,刚开始学,内容和进度就非常快。
每天至少一个小时的练琴,每周末固定半天去市区上课,往返至少两个小时的时间。老妈陪着我去了两节课后,之后上课都是我一个人去。
现在想来,练琴除了一门技艺之外,带给我的就是更早的独立。11岁的年纪,每周末坐着混乱的大巴车,到市区汽车站,再换乘公交车去老师家。每次车路上随意的让上来乘车的人,一个二十几座的车,感觉有时候会塞下四十多人。小小的我,就挤在车的一角默默的看书,防备着所有的人。有时会乱想,自己所乘坐的这辆严重超载的车路上会不会出事,一路都是提心吊胆的,下车的那一刻像是重生。
这样的日子每周一次,连续三年,直到后来交通严查大巴车超载,状况才逐渐好起来。
初中开始学琴,不像是现在的小学童,有大把的时间可以练琴。中学学习压力本来就大了一些,每天还要有一个小时练琴时间。只能是在回到家赶紧吃完饭后,先练琴一小时,然后再去写作业。因此,每天都要熬到很晚。现在想想,
黑眼圈估计就是那时候留下来的。
努力也是有成绩的,学琴第一年考了五级,两年左右考了七级。代价是周末几乎从来没缺过课,也就是周末除了练琴和上课,没有了其它娱乐。
直到后来,知道初中伙伴们都会溜冰,才知道那些年我错过了什么,这项技能还是大学的时候补的。
我们这个年纪的孩子,有弹琴的技能的不太多,我在那时可能算是县城里第一个学钢琴的孩子,能有钢琴十级证好像是多么了不起的事情。对比现在的孩子,十个里面有六个都是学过钢琴的,十一二岁都已经是十级的水平。
我们都在接受时代的变化,但偶尔回忆起童年的那些事儿,很真的挺有趣,似在两个平行世界里穿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