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周末的一篇《不寒而栗的爱情:北大自杀女生的聊天记录》,自发文后,就惊爆了朋友圈,引发了新一波的婚恋恐慌。
许多女孩发现,遇人不淑,原来不仅伤心,还有可能要命。
其实,不是爱情会伤人,而是有太多以爱为名的人渣们,利用女性的善,人性的弱,操纵感情,玩弄女人,抽筋剥皮,谋求私利。
所以,想要爱情之路走的平顺,认出这群披着羊皮的狼,看穿他们常玩的技俩,非常重要。
首先,理解什么是操纵?
所谓操纵,是指一个控制欲强的人,试图通过间接策略,改变另一个人的感觉,信仰和行为,用欺骗、胁迫甚至伤害的方式,来满足他们的需求。
操纵与许多心理健康状况相关,包括边缘性人格障碍、被动攻击性人格障碍、成瘾、反社会人格障碍和自恋等。
但并不是所有操纵者,都是源于心理健康问题。
如果一个操纵者,最终的目的是谋求财富,那他就是故意操纵者,而如果控制欲只限于情侣之间的变态互动,不涉及利益诈骗,那么这只能表明操纵者本身,存在潜在的心理问题。
研究心理操控的咨询师,乔治·西蒙博士认为:心理操纵在生活中十分常见,男人会利用感情,女人会利用情感。
也就是说,男人通过玩弄感情来达到目的,所以,他们会看到女人对羞耻的敏感,这种羞耻包含,被视为一个不好的人,对伴侣不忠的女人,不再圣洁的女性。男人利用女人在这方面的羞耻敏感,作为控制女人的武器。
这些特性,在包丽的案例中,可谓体现的淋漓尽致。渣男仅仅抓住她不是处女这一点,就能动用心理催眠和耻辱暗示,让她经受羞耻心的折磨,自觉低人一等。
而女人们,她们通常利用情感,用受伤或示弱的方式,试图软化和动摇伴侣,唤起男性的关注和呵护,以达到控制自己处境,掌握伴侣行动的目的。
因此,一定程度上来看,心理操纵,无论男女都有可能会用,只是利用方式不同,动机不同而已。
对于那些无意操纵者而言,他们的操纵行为,是一种内心投射,因为他们内心深处是如此认为的,所以,他们会寻找证据,来支持自己先入为主的观念,并通过过分的防御性机制,来逃避自己的责任,转移问题的焦点,造成对伴侣的情感伤害。
在这样的操纵者面前,你会觉得自己如履薄冰,没有任何安全感,但这种操纵者本身,可能并不是完全出于恶意,而是因为深层次的情绪失调,加之应对亲密关系的技能不足,导致他们通过攻击,而不是拥抱,通过指责而不是认同,通过伤害而不是呵护,来将自身的不满和困惑,投射在另一半身边。
比如包丽的男友,他对女友的伤害,不是源于对利益的追逐和骗取,而是自身人格缺陷施于的。
遇到这样的男人,他会将内心的不满足,永远投射在女孩身上,让对方不堪重负,直至抑郁自杀。
雷尼·希尔曾写过一首诗,来表达对这种操纵者的憎恶和同情:
她爱他,但是她不知道如何去爱
他和她谈论爱,但却不能给予爱
他可以和她做爱,却不能做出承诺
他喜欢呆在黑暗中,因为害怕阳光
她理解他,信任他,呵护他,渴望改变他
他推了又拉,测试了界限,认为她永远不会离开。
他知道自己在伤害她,但除了痛苦,他无法给予任何东西
他只是在混乱中感到舒适,在灵魂认领他之前,他内心空洞
她的爱,她的身体,全给了他,他带着虚伪和贪婪,不断压榨
她让他进入,她的思想和灵魂,在他面前永不设防,也不掩盖
她从未想到他不会爱,她看不透他的需要,满足不了他的需求
在内心深处的某个地方,她迷茫,混乱,复杂,痛苦,挣扎着
她觉得不对劲,他的眼睛又黑又冷,他的情绪,不受影响
他嘲笑她滑稽的动作,可笑的表现,让她感觉自己一团糟
她疯狂地,迫切地寻找藏在他眼睛里、脸上、姿态里的爱
她发现除了鄙视什么也没有
除了鄙视什么也没有
其实,无论是无意操纵,还是有意操纵,对于被害者而言,差别都不太大,要么伤心,要么伤钱,要么伤心又伤钱。
如果你担心自己被操纵,检查一下对方使用的策略,通过观察对方的手段和作为,就能简单判断对方是否在操纵你。
操纵的手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负面操纵:操纵者通过持续的批评、诋毁、羞辱、社会排斥、敌对威胁等手段,对被操纵者进行心理操控。
一个典型的案例是那些深陷家暴漩涡中,而无法逃离和自救的女人们,她们即便身体自由,心灵却被家暴者禁锢和控制,因为她们无论做什么,都被视为不合格,总是被批评,久而久之,这种洗脑会内化为自我认知,使得她们自觉远离人群,自认为被打是合理的。
积极操纵:操纵者通过虚假的友谊,虚伪的奉承,以及无法兑现的承诺,满足被操纵者的虚荣心,实现对操控对象的掌控。
这一点在家庭关系中,很常见,比如日剧《坡道上的家》,丈夫不断通过积极暗示,让妻子以为自己很擅长处理家务活,又通过消极暗示,迫使妻子远离工作,长此以往,妻子只能被丈夫束缚于家庭之内,而无法实现个人追求。
欺骗和阴谋:操纵者擅长撒谎,谙熟人性,用欺骗的方式,制造借口,指责和逃避自己的责任,以达到压榨控制另一方的目的。
莎士比亚在著作《奥赛罗》中,将这种心理操纵术,运用到了极致。里面的坏人,通过含沙射影和巧妙的环境安排,诱使奥赛罗产生怀疑,然后相信妻子的不忠。同时,操纵者也利用奥赛罗天性里的不安全感,让他陷入非理性的嫉妒和愤怒,如此,不用自己动手,就完成了一场杀戮。
战略无助:操纵者扮演弱者,利用人性的善良,引诱对方释放同情心,做出让步,进而走进操纵者的陷进,实现长期情感操控。
这可以说是PUV高手们,常常会用的一种套路,打造一个弱者的人设,制造一个痛苦的过往,扮演一个深沉的角色,激发女人的同情心和母性,让女人自愿为他沉沦,奉献,掏心掏肺。
敌意和虐待:操纵者以欺凌,恐吓,身体和精神,以及情感的虐待,实现对被操纵对象身心的碾压,以达到自己的目的。
典型的例子是,那些斯德哥尔摩综合症患者们,她们在经历极度的恐怖,遭受严重的身心虐待之后,开始认同虐待者,并自愿受其驱使,无怨无悔。
这种操纵的心理学原理是:操纵者先给对方制造极大的压力和焦虑,然后突然释放这种压力,经历了突然的情绪波动之后,被操纵者痛苦解除,个人的防御机制也随之崩塌,因此容易做出不理性的举动。
在人类操纵历史上,煤气灯效应,是心理操纵的极致运用。
这个词,源于1944年的电影《煤气灯》,在这部电影中,一个丈夫为了彻底击溃妻子,试图让她质疑所眼见的现实,从而相信自己疯了。
煤气灯效应,是一种持续操纵和洗脑的形式,会导致受害者怀疑自己,最终失去自己的感知、身份和自我价值感。
因为操控者,通过持续的诽谤性陈述和指控,公然的谎言或夸大事实,让受害者质疑自己判断的正确性、自我感觉、对现实的感知以及情感的有效性。
随着时间的推移,煤气点燃会导致受害者,失去信任自己记忆、经历的能力,在某些情况下,失去理智。
比如电视剧《辣妈正传》中,杂志社的领导李木子,在发现丈夫和一个女人暧昧不清时,通过偷偷转移东西和篡改事实,让丈夫对自己的记忆产生怀疑,从而身心俱疲,而她当初就是通过这一招,击溃竞争对手的。
在我们这个充斥着虚假信息、另类事实、分裂和自恋的当代社会,煤气灯效应,经常被用在商业、政治、媒体、工作场所和个人关系中。
煤气灯是一种心理暴力。
它遵循的准则是:如果你经常重复一个谎言,它就会被接受为真理。
所以,操纵者最初需要构建一个慢性谎言,通过持续输出,来洗脑、攻击、贬低、和剥夺受害者的权力。
煤气灯效应中的操纵者,被称为是打火机。
打火机所发出的一切指控,不是建立在事实、证据、客观性的基础上,而是恶意的诽谤,但是日久天长,这种诽谤会内化为受害者的自我认知。
比如北大女孩包丽,最初面对男友关于非处女的攻击,还会反驳,为自己辩解,时间一长,男友每天将非处女,作为女性不洁的象征时,会让她因为自我内化,从而产生自卑的心理。
煤气灯效应,是一种长久心理战,在这场战役中,打火机会压制受害者的异议,引发受害者的不安全情结,让他们对自己的身份和自我价值感,产生困惑,焦虑,羞愧。
比如一个出生农村的女孩,在一种普遍重男轻女的环境中,她一直认为自己比弟弟差很多,哪怕她遭受了很多来自父母的情感虐待,也依然陷入一种对家人的负罪情绪中,直到多年后逃离家庭,才慢慢恢复自信。
而且,除了持久,煤气灯效应的关键策略是,打火机会时刻保持攻击状态,一旦受害者有所反驳,就会招致加倍的控诉,以绝对的控制权,主宰着受害者。
部分运用煤气灯效应的操纵者,还会在战略上,将受害者从亲朋身边孤立出来,运用煽动性的策略,如[我们对他们]、[分而治之]、[孤立和控制]、[敌人无处不在]和[我是你唯一的希望]等,将受害者永久攥着手心里。
虽然操纵很可怕,但心理操纵却无所不在。
我们所热爱的权谋剧,宫斗剧,那些胜利者们,往往就是通过对人性的洞察,实现心理操纵,完成谋害和杀戮。
而在当今商业时代,心理操纵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营销。
营销是基于人性洞察,所延展的具有欺骗性,蛊惑性和操纵性的商业行为,这种认知已经达成共识,但是高级的营销,总是巧妙的让人心甘情愿被算计。
所以,当营销避无可避时,营销界有个新的理论出现:消费者有责任自我教育,他们有责任做出更好的购买决定。
这种情况,像极了我们当下的现状。
当PUV大行其道时,很多人希望法律可以有效制裁,但遗憾的是,除非涉及金钱诈骗,大部分心理操纵者们,给受害者带来的身心伤害,根本不可能得到任何法律惩罚。
比如包丽案中,即便她的男友对她实施了,显而易见的煤气灯操纵,但她的自杀行为都是自发的,法律如果制裁,才会显得不合法,因为没有可以贯彻执行的具体标准,就会让法律丧失权威和公平性,且显得没有正常边界。
所以,就像营销具有合法性一样,法律无法界定的心理操纵,情感虐待,也需要来自当事人的自我觉醒,自我教育,自我认知,以及自我拯救。
因为,心理操纵无处不在。
有一句名言是,如果你想知道,一个人会如何利用你,看看那些离你最近的人。
你最亲密的朋友,家人,孩子,都有可能是操纵者。
你的父母,会利用你的孝心和负疚心,操纵你的情感和生活,甚至事业选择。
你的孩子,会利用你的责任心和对她深切的爱,通过哭闹,自我伤害,不断逼迫你就范。
可以说,操纵是一种生存机制,以应对充满挑战或竞争的环境,尤其是当一个人缺乏相对权力和控制力时,病理性的操纵,就会经常在家庭和两性关系中出现。
而且,我们的整个社会规范,都是鼓励狡猾、诡计多端、讨价还价、利用人类弱点、倡导马基雅维利式的自私,崇拜权谋胜利者的,这种情况下,心理操纵无处不在,个人避无可避。
只是,有原则的人,将它变成了自我保护的竞争本能,无原则的人,将它变成了一种病态的剥削和压榨,在最糟糕的情况下,心理操纵变成了精神虐待,情感伤害。
所以,比起谴责,你最实际的做法是,让自己成为一个强大的人,一个强大却不会操纵他人,伤害他人的人。
虽然任何人都可能被操纵,但操纵者们在实施心理操纵之前,其实是有选择性的。
心理专家经过研究发现,擅长心理操纵的人,通常会把目标对准,具有某些特定人格特质的人,比如:
讨好型人格,极度渴望被喜欢被认可
自卑型人格的人,容易产生自我怀疑
依赖性人格的人,即便痛苦也害怕分离
天真,无知,幼稚,缺乏社会经验的人
害怕愤怒,悲伤和其他负面情绪的人
从小在父母严格管控中长大的孩子
极度孤独,以至于缺乏警惕性的人
冲动,贪婪,唯物主义或追求财富声名的人
当遭遇操控者时,我们一方面需要识别对方的操纵策略,另外一方面,要通过努力,走出心理操纵。
因为,你越早察觉,越早逃离,就越容易逃出去。
具体来说,受害者可以坚持以下策略:
1.识别问题。无论操纵者说什么,做什么,你都需要识别出,对方真正想要什么;
2.从歪曲中找出真相。这很困难,但是当你产生疑问时,可以通过写日记,以及和第三者聊天的方式,更加客观中立的去看待处境。
3.进行精神锻炼,鼓励思维方式的拓展。当遭遇不公时,不妨跳出来,和自己保持距离,客观看待眼前问题,分析处境。
4.给自己放弃的权利,允许自己糟糕。他们说你不好,你不一定非要证明自己,以求得到认可,你可以选择放弃,达不到某个人的标准,并不一定是你的问题。
5.允许自己感受所有的感受,同时接纳和尊重自己的所有感受。当你产生不适情绪时,你可以追踪自己的情绪,找到问题的根源,也可以简单粗暴的解决,比如说,既然这段关系让我不开心,谁是谁非,谁对谁错,又有什么重要呢,反正不开心的关系,我不要。
最后,你要记住,这个世界上,大致分为两类人:
一类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人,他们往往伤害别人;
一类是以别人为中心的人,他们往往被伤害;
而我们需要做的是,尽量做一个,不主动伤害别人的,以自我为中心的人。
文 | 巴黎夜玫瑰
图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