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避自由》笔记全
《逃避自由》作者埃里希.弗洛姆是著名的哲学家和社会学家。它创造的应用精神分析方法来分析社会行为。被尊称为精神分析社会学的奠基人。
在本书中,作者指出现代人看似追求自由,实际上就在逃避自由的事实。
核心内容,自由给现代人带来了独立和理性,但也让他们失去了归属感和安全感,感到日益加深的孤独和无力。于是为了克服这样的孤独感,人们产生了臣服于某种权威的冲动,以期通过这种方式来重获归属感,这就是逃避自由的心理机制,也是现代极权主义产生的根源。
第1部分自由的产生。
自由的概念:简单来说就是做自己想做的事,不被别人强制。作者将这一概念进一步发展。个体能够脱依附而独立存在才成为自由。比如婴儿脱离母体,还不能称之为自由。因为他还要依赖母亲。只有当他长大,成为独立个体,发展出自我才称之为自由。
人类作为一个物种,他的成长过程也和婴儿很像。
原始社会的人,如同婴儿在母亲的子宫。人类和自然还是浑然一体。随后,人认识到自己与其它自然事物的区别。人类有了自我意识,却依然依赖自然,而且人个体的意识不高,单独一个人无法生存,需要依附于自己的部落。宗族社会的血缘关系,封建社会中对教会和封建地主的依附关系。这些都是个体对部落群体依赖的表现形式。
但是如同孩子终究会长大一样。人类独立个体的发展,终于迎来了高峰。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解放了人的精神,工业革命又促进了生产力的飞跃。这些使得旧的社会结构逐渐解体。资本主义的发展也迫切需要独立的,可以灵活雇佣的劳动者。这些都促进了独立个体人的发展。即人变得越来越自由。
弗洛姆认为人获得自由后,带给人两个方面的影响。一方面,当人摆脱制度和精神的束缚,成为自己命运的主宰,它可以发展自己的力量,培养理性和创造力,获得真正的独立。但另一方面,自由让人失去原先的归属感和安全感,让他感到孤独和无能为力。
感想:幼年时,有父母做依靠,自由不多,却安全感十足。长大成人自己养家糊口,自由更大,压力也重。独立承压,是自豪还是无助。我想是两者都有,五味杂陈。
为此作者指出了两条路。一条是前进的动力,就是发展内心的力量和创造力,完善自我人格,实现以独一无二的自我为基础的积极自由,并在这个基础上和世界建立新的关系;另一条是后退的路,为了摆脱孤独重新获得安全感,放弃个体独立,重新回归母体。而后一条路,就是本文的题目“逃避自由”。
个体的成长是不可逆的,人不可能再回到母亲的子宫。所以后退的路是不可行的。但这条路虽然虚幻,却比较舒适,也很容易。
而前进的路,虽然更真实,却困难重重。
第2部分,人们逃避自由的三种机制。
1.权威主义。
这是最重要的一种逃避机制。具体做法就是放弃自己的独立倾向,而去寻找一个权威,通过和这个权威结合,臣服于这个权威,建立一种新的纽带,来找回归属感和安全感。
心理学上的表现为受虐冲动。社会上的表现可以是独裁者、宗教领袖、社会的流行观念等。
2.破坏欲。
这个世界让我感到无力和孤立,那我就干脆毁了这个世界。那摧毁了世界就不孤立了吗?不是的,仍然孤立,但这是光荣伟大的孤立,因为外在的威胁,已经被我消灭了。这是破坏欲的逻辑。
现实中破坏欲与无法毁灭世界,他就针对让自己感到威胁又很弱小的对象。他们常常伪装成其他感情、如义务、责任、爱。
作者通过观察发现底,中产下层阶级往往有更强烈的破坏欲心里。他推测破坏欲是生命发展受挫,受压抑而产生的后果。
3.机械趋同。
是指一个人因为自由而感到孤独,为了克服这种孤独,就把自己变得和大多数人一样。一样的着装,一样的品味,一样的看法,甚至连梦想都一样。即所谓的从众,或者随大流。
通过这种做法,人融入了环境 ,同时也放弃了个性。 虽然不再孤独和焦虑,但也失去了自我。
这里有一个问题,选择随大流,是个性的自主思考的选择,还是人放弃了思考,机械丛众。
弗洛姆说,你以为是自己的思想和观念,其实很多来自于他人和社会的灌输。现代社会这种思想灌输无处不在,而批判性思维被压抑。人们以为扮演的是自己,但实际上扮演了别人所期望的角色。这是现代工业社会,或者说民主社会中大多数人采取的方式。
关于精神病的论述:
弗洛姆说,精神病可能是人格更健全的人。因为社会文化思想,是鼓励人们服从权威,压抑自我。那些逃避自由的人往往与社会更合拍。而保留自我,反抗社会,则可能成为普通人眼里的精神病。
“一个所谓能适应社会的正常人,远不如一个所谓人类价值角度意义上的精神病患者健康。前者为适应社会,放弃了自我,后者则从不妥协。”
总结,正如每一件事情都有其两面性,自由给人带来了独立和理性,却又让人感到孤独和无能为力。人们逃避自由则失去自我。
“人只有前进不能后退,通过实现健全的自我人格,发展人所特有的爱和理性。就能获得积极的自由。这时的人将脱离与自然原始的纽带,成为真正独立健全的人,他们通过爱与创造,与世界与他人及自然重新连为一体,这就是自由人的联合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