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这是一个信仰缺失的年代,因为没有信仰,所以缺乏道德的底线,无耻且无惧,以追求个人最大利益作为生存的唯一目的,这个社会已经沉沦了。
有人说,这是一个信仰泛滥的年代,太多种信仰在碰撞。每个人都觉得自己在真理的那一方,是生命的真谛,这反而引起了思想的混乱和迷茫。
那么,信仰究竟是什么?
首先,信仰始终存在,而且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信仰。信仰不是宗教,它可以是佛道儒,是默罕默德或上帝耶稣,也可以是对权利、地位、金钱、声誉、美色等的痴迷和崇拜,甚至是“及时行乐”、“ “得过且过”。只要你活着,在这既短暂又漫长的一生,你迟早会对自己提出这个问题:我的存在价值是什么?生命的目的是什么?这种追寻就是你的信仰。
其次,信仰不是万能的,不管科学技术发展到何等程度,我们始终有未知的领域,而且知道的越多,会发现自己不知道的更多,特别对于死亡,这几千年来,我们几乎没有取得进展。人类在欲知和未知、在有限和无限之间的鸿沟始终未被填平。在这道鸿沟里,既生出希望,也生出恐惧,便生出了信仰,即使不能回答所有问题,但是它能够尽力拉近有限和无限的距离。
我并不是一个真正无神论者,有一段时间也沉迷于转世、轮回之说,归根到底,因为我害怕死后的空无。但对于宗教,发现读得越多,越会有一种隔阂和迷惑。以我肤浅的理解,大多数宗教是让我们把希望寄托在来生,或天堂,或成佛,而避而不谈的,却是当下,即使谈论当下,也是为了来生做准备:行善是为了有个更好的下辈子,而避恶是为了死后不要进入地狱。但是,我们此生,当下,这时的目的什么呢?通俗的说,如果下辈子的我并不是此生的我,这辈子我生存的意义又是什么呢?这个疑问,直到遇到了蒋勋老师,读了他的《美的沉思》,我才明白,原来,原来,我这辈子就是为了美而生存着的,美便是我的信仰,是我此生的意义。
美是无所不在的生命力。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一朵花,能够在上亿年生物演化过程中存活下来,靠的就是“美”,因为美是一种看不见的竞争力。花鸟鱼虫,山川河流,琴棋书画,衣食住行,只有真正的大美者,才能够越过那几十亿年的荒芜混沌,数千年的战乱离殇,在无边无际的动荡混乱和嘈杂浮华中脱颖而出,给我们留下活泼泼不能磨灭的感受。美是一花一世界,美是清泉石上流,美是姹紫嫣红开遍,美是对影成三人……大美不言,但即使盲者也能够感受到,因为这是心灵的沟通和传递。拈花微笑,是佛陀的感悟,但又何尝不是一种美的领悟,比世界上所有的经书都要宝贵。
美是终极的自由。我们一生都在追求自由,身体的、政治的、经济的、言论的,但是,唯有审美自由才是终极的自由,因为这是心灵的自由。心灵自由了,你才能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思想体,即使穷困潦倒、即使被束缚在不喜欢的环境里,但只要有了自己的审美意识,你就能够拥有独立而完整的生命。曾经有过一段不可思议的岁月,在那个年代,样板戏、绿军装成为了至高无上的美,即使身体没有被囚禁,精神和灵魂也是不自由的。幸运的是那样的日子不会再来了,今天每个人都有审美的权力,但也有被时尚和名品绑架的人,他们竟自动放弃了最宝贵的审美自由,这何尝不是另一种悲哀。
美是心灵的修炼,是自我的内省和升华。没有美,没有沉思,便成就不了文明,也不会有文明的传播。因为对美的领悟和感动,专注于自己的感官与思维,心无旁骛,才有了文明。文明是静定下来沉思的力量,“沉思泥土,沉思水,沉思火,沉思自己的手,最后会产生一个像半坡陶钵那样动人的作品。沉思火里的釉料流动,才会有了代表中国的陶瓷艺术。沉思水,沉思墨,沉思笔毫在纸上渲染开来的痕迹,会是米芾的书法,会是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每个人有自己的社会身份,所谓的高贵或平凡,但是那不是你,那只是短暂而虚假的表像。唯有静下来开始美的修炼,才能触摸到自己的心灵,做回独特而真实的自己。
美是无声的感动和传递。真正美的东西不需要刻意的推荐与赞美,它直通心灵,每个人都可以欣赏,都会为之感动,即使是那些自我封闭的“星星的孩子”,他们对于美也是异常敏感的,甚至很多人是天生的艺术家。放下执念,走到自然中去,天宽地阔,月光、水声,松风,潮汐,就是我们的宗师,能够带我们感受天地的大美,而摄影、绘画、诗歌、音乐、舞蹈,是将我们对美的感悟,与大家分享,让这种大美,给更多人心灵的感动和自由。如果每个人都能听得到花开的喜悦,这个世界将是平和安宁而美丽的。
生命终会流逝,但是关于美的感动和记忆长存,而美的创作更成为了全人类的财富。无论来生如何,在此时此生,我将以美作为信仰,以布道者之心,收集美、修炼美,并传播美。我要修炼一双敏感的眼睛,捕捉美;一颗自由的心灵,体会美;一双灵巧的双手,创造美;一个健康的身体,追寻美。也许有人会不解我的狂热和执着,但是美的感动和喜悦,足以抵得上所有的付出和努力。
美是信仰,是坚持,让我不错过此生的所有美好,继续前行,并赠送给路途中遇见的每个有缘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