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暑假,我和朋友一起去观看了刚刚上映的电影《长安三万里》。
这部电影主要以高适的生命线为主题,讲述了他遇到李白,同李白一起闯荡天下,中间想通过玉真公主的推荐得到一个职位,中间几经波折,最后做官守城的故事。
其中我最喜欢的就是高适与李白碰面的时候,当时,高适为了继承祖宗征战沙场的壮志,于是,从渤海远赴长安,在这途中,他遇到了正在流浪的李白,帮李白捉到了盗贼,然后一起和李白一起喝酒,一起去黄鹤楼,最后高是实在看不下去李白这一种虚度光阴、花天酒地的生活,于是就告别李白,继续赶赴长安。
话说李白是公元701年出生, 根据历史上记载,高适比李白小三年,只能推测,他可能是在704年出生,后来在40岁时,通过杜甫和李白成为了好友。一起云游天下,闯荡四方。最后高适成为了节度使,李白也当上了朝廷里负责写诗的官员。
后来,李白因为在宫中太骄傲,被皇帝赐金放还,接着安史之乱爆发,李白跟着皇上逃到了四川一带,皇帝有两个儿子,一个是李亨,一个是永王。当时的大儿子李亨决定不再这样懦弱,要打回长安,于是他就单枪匹马,回到长安,自封为皇,二儿子永王知道了,也不再像之前那样和老爸一起逃亡了,而是招兵买马,准备把哥哥,从皇帝的位置上打下来,在这期间,李白投奔了有王,而高氏咋去投奔了李亨。最后,用完失败,李白成了一个盼国军,被定下了叛国罪。哥哥,从皇帝的位置上打下来,在这期间,李白投奔了永王,而高适则去投奔了李亨。最后,永王失败,李白被定为叛国罪,被流放到夜郎。这时的李白已经58岁了,还相信自己的才华,只是没有被施展。
李白被判了死刑,但是在李白流放的途中,他东问西问,才知道,这次判罪的人竟然是自己的好友高适,他求见高适一面,但是高适铁面无私,依然决定判为死刑,最后,在别人的劝说之下,才同意将李白流放到夜郎。后来,在李白59岁时,李亨宣布天下赦免,李白才得以幸免。当时的李白正在白帝城,于是就写下了千古名诗《早发白帝城》。“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是对李白一生的写照。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看完了这部电影,让我感受到,李白的放荡不羁和高适的拘谨、做事谨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让我也可以看出高适是一个非常踏实的人。这也让我侧面领悟到了:我们要在受到挫折时,学习李白的那一种遇到挫折依然不气馁,相信自己的实力,在得到赞赏时,应该勉励自己,更加踏实的去学习。只有先苦,才能有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