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父亲的感情和对父爱的理解是在我成年尤其是我的儿子成年之后。
年少时,总想挣脱父亲的管束,去闯闯属于自己的天空。那时候,似乎和父亲谈不上什么感情,有的只是逆反、对立,甚至有时候有那么一点小小的“恨”。所以始终不能理解朱自清《背影》中所“白描”的那种父子情深。一则是觉得朱自清的白描表显得太平淡、索然无味,不符合那个年龄段的少年所追求的生活好奇心和跌宕起伏的那种感觉。一则是因为那个时候觉得父亲不过如此,有时还没有我聪明。其实这种心理活动在朱自清的文章中也写到过,相信从这个年龄段过来人也都会曾经或多或少有过这样的念头。所以很长的时间中,我和父亲就这样维系着一种若即若离的状态。
我第一次心里有所触动,是在高中毕业那一年。我的学习成绩还算可以,父亲是对我寄予厚望。那时候高考还要经历预选,预选上了才能参加正式高考,且在高考前就要填报志愿。一个班50多60号人,预选上的不到1/3,最后考下来一个班只有少数几个人可以考上。那个时候的高考竞争异常激烈。所以到了高三毕业期,老师、学生、家长都非常紧张。老师紧张的是升学率,因为这直接关系到他们的教学声誉;学生担心的是能不能考得上,怕辜负对不起家里的支持;家长焦虑的是孩子以后的人生之路能不能迈过这一道关卡,迈过了,可能就是人生坦途,迈不过也许就会比较坎坷。但这个时期也是很多家长与孩子之间对立冲突的时期。当年,我就是这样。在我预选上之后,我当时心里想的就是已经对家里交差了,自己心理上的压力减轻了许多。但父亲望子成龙的期望依然不减,在当时的我看来就是完全不讲情理、无情的逼我。我自然要反抗。我平常就喜欢写写画画,语文成绩比较好,作文有时被作为班里的范文点评。所以我把心中的不满和愤闷,全部倾吐在纸上(其实也没有别的渲泄途径)。我有些恶毒的(现在看来)写了一首长诗声讨父亲,把父亲比喻为不懂教育心理学的日本鬼子(回过头来看真叫少不经事)。有天晚上我愤愤的在日记本上写了我的对父亲恶毒的话语,由于太过疲倦,没有收拾日记本就睡着了。那时父亲在乡下教书,平常要到周末才回来看我。没想到那天他提前回来,并且看到了我的日记。父亲其实是一个脾气比较急躁的人,但那天晚上他没有叫醒我,没有打我骂我。我第二天一觉醒来的时候,猛然发现父亲来了,心里还是挺慌又怕,毕竟是个小孩儿。我看了看日记本,似乎没动过,但又好像动过,我心中无底。我偷眼瞄了瞄父亲,父亲似乎没什么表情,也没说什么。看来没看我的日记,我心里舒了口气。父亲一直沉默,叫我吃饭的时候沙哑的说了句“吃饭吧,别迟到”。我和父亲面对面的坐下吃饭,我再次偷看父亲,发现他突然憔悴了,眼睛有点肿,好像没休息好,眼里还有点点血丝。在非常沉闷的气氛中,我赶紧刨了几口饭,逃离式的抓起书包,夺门而出。出家门、出巷口很长一段,我的心还在怦怦跳。我感觉有一双眼睛在背后盯着我,下意识的回过头,看见父亲的身影孑然于巷口。在那一瞬间,我突然感到,以前高大强势的父亲,身影竟那么脆弱,甚至有点不堪一击。后来连续几天我都不敢正眼看父亲,父亲也一改往日对我的严词责骂和絮絮叨叨,若有所思,沉默不语。多年以后母亲告诉我,那天晚上父亲看了我的日记,像是胸口被重击一掌,七尺男儿辗转难寐,抹泪到天明。——我竟为了发泄自己心中的郁闷,向深沉的如山的父爱,捅了一刀。时间不能回转,父亲早已离我们而去,每每回想起这一幕,我的心中充满了负疚和伤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