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秋翁翁
我们行走在人世间,同类竟是如此之少,少到连说几句真话的机会都没有。生活在这个星球,除了少年时期,其他时期或多或少都有孤独感。我们常常在呱噪中突感寂寞,刚刚绽放的笑容一下子不知道怎么收回去。我们盼望着打破孤独,又常常为不能静处而烦恼。
我喜欢《畅销书》中的哈里斯.肖,脾气古怪,孤芳自赏,痛苦自适,用冷眼横对喧嚣的外界。但我不喜欢电影的情节设定,一个精神自适的人是没有恐惧感的,是不需要他人来救赎的。一个孤独起来的人也不会想着去重新融入人群,因为只有孤独过了,才格外珍视孤独的可贵和高贵之处。但电影为了一个温情的结局把故事情节变得符合大众的预想,符合一个俗套的暖心的故事的设定。
《畅销书》在电影类型上被划分在喜剧类别。可想而知,一个掌握流量密码的导演和编辑有多懂得投机,无论再沉重的题材一定能靠上一个皆大欢喜的结局。这就像在舞台上表演歌曲串烧,互不搭嘎,可听众反而意兴盎然,毫无觉察。
年轻的哈里斯是一名作家,在主人公露西的父亲的帮助下出版了第一本小说,并登上销售之冠。此后,哈里斯的妻子在生产中一尸两命,意外死亡。哈里斯陷入了长期的痛苦中,并封闭了自我。多年后,露西的父亲因病失智,将出版社交到了她的手上。但出版社的经营举步维艰,到了破产边缘,又被其义兄所代表的竞争对手时刻觊觎。露西和助手瑞秋发现按照出版社与哈里斯的合约,他还欠出版社一部作品。于是登门拜访,希望年迈的哈里斯履约,将作品交由她们出版,借以重振出版社。
在交往过程中,露西充分领教了哈里斯的坏脾气和不近人情的性格。但露西的坚持还是打动了哈里斯,将新书手稿交给了露西。新书出版后,哈里斯又不配合宣传,在各种场合胡说八道,惹出许多乱子。他固执,行为乖张出格,毫不受控制,导致新书发行困难重重。不得已,露西带着哈里斯开始了巡回签售的旅行,中途带着他探望了病中的父亲。在这个过程中,露西了解了哈里斯消沉的原因及与父亲之间的恩怨。原来露西的父亲并没有真正编辑过哈里斯的作品,而是利用金钱手段巧取了成功编辑的名声,哈里斯的成功其实是依赖妻子的功劳。露西没有像父亲那样采取欺骗手段对待哈里斯,反而尽心照顾病重的他。为了保住哈里斯的房子,不惜卖掉了她珍视的出版社。
哈里斯终于被露西的真诚所打动,离世前写下遗嘱,将自己的全部手稿交由露西编辑。那可是整整一大木箱子的手稿,一个花好月圆的结局。电影中有一段露西为哈里斯朗读的情节,朗读的内容来自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文字非常优美,引人入胜,与电影情节配合得非常好。
他走了很长一段路才来到这片蓝色的草坪上,他的梦想一定近在眼前,他不可能不领会。他不知道它已经在他的身后了,就在城市之外的茫茫黑暗中,在共和国黑暗的土地上滚动,在晚上。盖茨比相信这盏绿灯,那个年复一年在我们眼前渐渐远去的美好未来。那时候,它躲开了我们,不过没关系,明天我们会跑得更快,把胳膊伸得更远。在一个晴朗的早晨,于是我们奋力向前,逆水行舟不停地倒退,进入过去。
人一上点年纪,眼泪不值钱,很容易感怀。不像年轻时,什么都不懂,不知道世上什么是苦,什么是甜,傻吃苶睡,每天睡不够,根本不知道什么叫失眠。等有了阅历,才懂得什么是真正的苦,哪些才是真的甜,才知道年轻时流过的泪有多可笑。对悲苦有了亲身体会,很容易共情,与己相干的,不相干的,或触及伤感,或触及慈悲,人就会流泪。
不惑之年,我决定去观察社会,以完成我的写作。自此之后,我就陷入了无尽的痛苦之中,观察得越细致,越深入,这种痛苦越深。我被这世上的痛苦沼泽所缠绕,逐渐淹没,常常莫名地陷入悲伤,无法自拔。我原先认知的美丽新世界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真实而残酷的现实,以及类似《神曲》中描写的景象,在地狱中挣扎的人群。当我发现处在一个历史循环里,毫无新意,就很痛苦。这让我怀疑生的意义,我一直以为我及所处的时代是独一无二的,是前所未有的。我讨厌落入俗套,讨厌庸俗的循环往复。因为这样无意义,或者近乎无意义。而现实犹如巨大的漩涡,把一段烂木头吞进去,又吐出来,上上下下,周而复始。
我在世间的快乐很浅,浅到别人察觉不到。有些痛苦时间长了就生了根,它们牢牢地长在心上,和人形成了共生关系。没有它们,内心的余温就会消散。
或许孤独并不是多么不好的事物,就像哈里斯,一个人,一只虎斑猫,有威士忌和雪茄相伴,怀着对亡妻的思念不停地写作。
2024/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