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森林》与兴趣测试
1.你要选什么?我要选狗。没有狗啊!是吗?那你选什么?我选狗啊!
2.你果然是选择孔雀的人。
《孔雀森林》,始于一场心理测试,之后主人公仿佛受了“孔雀”的诅咒,不愿意承认又在心里认同,时刻想着逃离,却总是在生活中狭路相逢。
测试是这样:你在森林里养了几种动物,他们分别是:马、牛、羊、老虎和 孔雀,如果有一天你必须离开森林,而且只能带走一种动物离开,你会带走哪种动物离开呢?
马代表自由,牛代表事业,羊代表爱情,老虎代表自尊、孔雀代表金钱。
很不幸,文中的主人公选择的是孔雀。
于是他的生命被孔雀生生打上了标签,生出几多烦恼来:原来你这么爱钱啊,难怪你都不借钱给我;你真的不像选孔雀的人;你果然是选孔雀的人……
在小说中出现了五个选孔雀的人,不过五个人选择的原因各不相同。有的因为它漂亮不选它选谁;有的因为它的眼神,高傲中又带着悲伤;有的是因为姓氏,同是姓孔,本是一家,为什么不带自己的家人离开呢;有的因为它的信仰,孤独而执着;有的则是害怕它被其他动物排挤。
你看到了,就算有一万个选择孔雀的人,也会有一万种选择孔雀的理由。世上人有千千万万,人活一世又有千千万万的自己,上一秒的你和这一秒的你又怎么会相同。那些简单的代码和典型的类别又怎么代表真实的自己。
别人不能论断你,心理测验不能,只有你自己可以,我们总是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却忘了成为真正的自己。
要给孩子们做兴趣测试,其实心里在纠结现在给他们做测试到底适不适合。即使是微弱的联系,也能在测验中显现端倪,他们当然能从种种一个个问题中推测出兴趣的答案。那如果是一张从来都不曾想过的白纸,测出来的又会是什么样的结局。不管是兴趣岛还是霍兰德必定针对的是个体已知的兴趣,那未知的呢?
15岁的孩子,已知的世界是一个圈,未知的世界是圈外的无限大。在没有足够的知识和眼界做支撑体系的时候,他们能做的选择不是他们自己真的想要的,只是他们自己知道的。就像小时候的梦想最多的是科学家、老师和医生。
15年的经历中,他们的人生大部分是一步步被人推着往前走的,家中的父母告诉他,你要好好学习,要读好书,将来才能有出息。他们会被拿来比较,别人家的孩子怎么怎么样,自己又如何如何。在学校,老师会告诉他们人生只有一条路,努力学习,考上大学,走出大山才会有出路。如果学习不好,只要不捣乱就好,一个班级50多名学生,老师分不出太多的心神。至于他的兴趣是什么,大约没有人会关心,自己在心中也是模模糊糊没有概念。你问他最喜欢做的事是什么,他说不知道。你问他做什么事会很开心,他说睡觉的时候。然后你哭笑不得,真是聊不下去的节奏啊。然而这样并怪不了学生,他们的人生经历中从来没有给他们探索发现自己兴趣的机会,就算是一座宝藏也只能藏在泥土中黯淡无光。
在兴趣岛的小游戏中,各自类型的小伙伴坐在一起,他们相互分享被各个岛屿吸引的原因,谈论着自己最喜欢的事。细细分析,慢慢回想,原来我曾经做过什么什么就是因为身上有 X型的特质,原来我的喜好,我之所以崇拜自己的偶像都是因为自己 X 型人格在暗中作祟。果然我就是 X型的人。
果然我就是X 型的人。这个测试真的很准,即使是潜藏在我们内心深处的渴望与潜藏的价值观都被显现放大,明明白白地放在你的面前。
我果然是 X 型的人,可我真的只是 X 型的人吗?
我是一个 X型的人吗?我不知道,或许在另一个特质明显的显现之前,自己确实是一个 X型的人。人类进化的历程总是伴随着缓慢的进化和偶然的突变,有时候真正决定进化方向正是不确定的偶然事件。变换到人一生的经历当中,我们永远也不知道自己最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就像《甄嬛传》里初入宫门的与嬛嬛大约想不到自己最终成为后宫里的腹黑大 boss,这样的你还能义正言辞地说自己是一个 X型的人吗?
用一生的时间去挖掘那个最真实的自己。在死亡来临之前,我们都是长不大的孩子。在《孔雀森林》里的心理测试的五种动物中,荣安哪个也不选,他要选择狗,即使给出的五种动物中没有狗。
我更害怕孩子们在做完测试后就给自己贴上这样的标签,当做最佳的借口:我就是这样啊,你不知道我是一个 X型的人吗?我为什么还要对不是 X 的感兴趣?完全忘了即使没有狗的选项,也可以创造出一种独属于之的选项。人生最魅力的地方之一大约在于它有着无限的可能性,所以为什么要被你个标签定死,不去尝试永远看不到那个多样的自己。躲在那个已知的世界看自己还是拓展一片新天地遇见不一样的自己,这也是一种选择。
曾经有一位朋友这样问:感觉我现在对绘画很感兴趣,想要学,可是读完中学就再也没有摸过画笔,我要不要做个兴趣测试看看自己有没有天分?
去学吧,不用测,结果一定会显示你浓厚的兴趣和天分。一位大姐这样说。当你心里有了选择,测与不测,这都是真实的你,一个不一样的你,宇宙的吸引法则一定让你变成一个绘画的你。
所以,你呢?你是《孔雀森林》里的谁谁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