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所大学教室的墙上,看到一幅希望工程的宣传图片,图片上的大眼睛女孩儿在十五年前曾风靡全国,不知有多少人被图片中小女孩儿渴求的眼神打动,纷纷为希望工程捐款,为失学儿童重返教室贡献一份绵薄之力。
那时候,我刚踏入大学的校园,青春激昂,一腔热血,满怀抱负,有无限的活力时刻准备着为心中的伟大付出一切。
当看到小女孩儿的眼神时,立刻被感动了。与同宿舍的其他七名同学商议后,决定每人捐献50元钱,共计400元,赞助一位失学儿童。
年轻人有年轻的冲动,我们说到做到,很快凑够了所需款项,寄给了希望工程办公室。一周后,希望工程寄回了收款发票和捐款证书,共八张,我们郑重的收藏起来,作为纪念。又一周后希望工程办公室又给我们寄来所捐助儿童的通信地址,是河北的一个渺小的山村。这么多年过去了,已经忘了是哪个地方,只记得我们八个人非常郑重的给那位孩子写了一封信,无非是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之类的勉励话,同时不忘告诉她,我们是她的坚强后盾,有什么困难尽管和我们说等等。
那时的400元可以资助她完成整个小学阶段的教育,当然是不包括生活费的,那个时候还没有实现免费义务教育,学生的负担主要是各种名目的课本费和学杂费。别看400元是个微不足道的小数目,却可以做很多不同凡响的事儿,我们为这样的举动而自豪、激动,更激动人心的是两周后收到了资助儿童的回信,字写的歪歪扭扭,用并不流畅的语句向我们表达谢意和一定要好好学习,不辜负大哥哥们的期望之类的决心,这是我们收到的最宝贵的信件。随后又陆续收到她的两封书信,我们也寄出相应的回信,然后就没有然后了,因为到了学期末,各种考试接踵而来,也无暇顾及这位小朋友的状况了。
其实,对我们来说,钱捐出去便算完成了自己的心愿,不需要继续和孩子联系这一程序,捐助人和被捐助人联系只是希望工程的一项后续活动,是想为双方搭建一个交流的平台,更能促进失学儿童的学习热情。初衷是好的,结果却不理想。就拿我们联系的那位小女孩儿来说,和她写信,我们是站在优越的位置居高临下,而她只能被动的蜷缩在我们合力营造的氛围里,我们说什么她只能迎合赞美,不可反驳,不能怀疑,似乎有一道凌厉的道德光芒始终笼罩着她,使她喘不过气。尽管她按照希望工程的要求给我们写了信,却不一定完全出于自愿,有可能只是完成一个任务而已,写了几封信之后,可能她觉得算是完成了作业,接下来实在没有更多的勇气继续下去,也就断了联系。
处在穷困中的人,比一般人更敏感、更自尊。帮助人,需要平等的心态和氛围,而不应声张。如果居高临下,别人就好像在接受你的施舍,心中必然怀着屈辱,而无论她是成人还是孩子。那时我们并不懂这个道理,在回信的时候也缺乏斟酌,对她提了过多的要求,也张扬了我们的一点点优越感。
有钱人的尊严只是一种摆设,而受助者的尊严则是抵御风寒的心灵外衣,他们要靠它来抵御生活带给他们的种种匮乏、不平、委屈,乃至悲伤。它给受助者心灵保持适当的温度,孕育图强的动力、抗争的勇气。 你可以伸出一双手去温暖另一双手, 但不可以用这双手去剥开他人心灵的外衣,拿受助者的贫困作展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