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是因为一杯浓茶的缘故,也许源于看了芳华这部影片,昨夜辗转反侧竟然一夜未眠。芳华从首映以来就是我一直特别期待的电影,大概是对冯导真性情的认可,也可能常常被严歌苓笔下细腻真实的人物造型所触动。一直没能得空坐进影院来观影,直到昨天才如愿以偿,看完影片后觉得思绪万千,当我试图把我所看到的、感受到的片中的元素理出头绪的时候,却发现我其实没有太多的能力来完全的诠释这部影片。也许没有真正的经历过当时的岁月,所以不足以表达真实的感同身受。
昨夜的辗转反侧中,影片中有几个桥段在脑海中一直挥舞不去。他们鲜活的人物形象也让我有了一些自己的思考。就先说说刘峰这个人吧,他用自己的善良、温和和无私的奉献成为了那个时代的英雄楷模,也为自己获得了无数的表彰和荣誉。大家都习惯于他的付出,以至于所有人都不敢想象如果文工团缺了刘峰这个人会怎么样。当一个人把自己推上道德的制高点时,当他只知道奉献,不知道表达自己需求的时候,人们也会慢慢地淡忘他的需求,把刘峰当作一个无欲无求,不识人间烟火的人。以至于当他向心爱的女孩表白、来拥抱她的时,这样一个很正常的事情,却被大家认为是那么的不能够接受,而刘峰的命运,也就此发生了扭转。影片中的结局是带有疗愈功能的。结局中,刘峰在生活上虽然过得并不富裕,但是,最终他老有所依,和一直爱着他的小萍相依为命。严歌苓笔下的原著体现的更多的却是现实的残酷无情,刘峰最终死于直肠癌。我在想,如果一个老好人,他不停的对外无私奉献的时候,他被压抑的那一部分情感将如何的宣泄、如何的表达。如果对外没有办法适时地释放自己被压抑的东西,那么之后就是将攻击指向自身,最直接的结果就是原著中所体现的,让自己患上癌症,并用这种方式向这个薄情世界告别。
再说说林丁丁这个女孩,影片中她是一个利己主义的代表者,在那个禁欲的年代里,为了维持自己的政治生命,不惜主动向组织告发刘峰。在这里,我不评判林丁丁的做法是多么的让人不齿,因为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中,每个人所做出的决定,可能都有他自己的不得已。对我印象最深的桥段是萧穗子对林丁丁眼神的解读:1977年的那个夜晚,我还诠释不出丁丁眼睛中的那种复杂和混乱,现在我认为我的诠释基本上是准确的:那是惊悚、恶心、辜负、幻灭。是啊,当刘峰以绝对完美的形象展示在人们面前的时候,当人们把他标榜为活雷锋,甚至是圣人的时候,他也就在自己和别人之间设立了一个长长的屏障。当你发现你一直以来笃信的那个圣人,他也像其他男人一样有自私的想法,也想着那点破事儿的时候,那种幻灭的打击也是让人不言而喻的。这就真应了书中的那句话: 一旦发现英雄也会落井,投石的人格外勇敢,人群会格外拥挤。
最后说一下何小萍,一个一直努力为命运抗争的倔强女孩,却一直不被人以温柔的对待,而她却也是那么的善良。小萍在看透了所有的一切之后,更明白了什么是是非好坏。而她只坚定地对自己认为是好人的人好。“一个始终不被人善待的人,最能识得善良,也最能珍视善良”这是片中的经典独白,也是特别打动我的地方之一。让我泪奔的桥段是关于指导员对刘峰诉说小萍病情的那个情景,他做了个比喻,说好比一颗大白菜受尽了冬雪的寒冷和冰冻忽然被拿到温暖的室内,反而会一下瘫软了,小萍就是这样精神失常了。是啊,当小萍一直生活在黑夜中,就像她突然被带到白天的世界里一样,巨大的反差,会让她分不出,什么是现实,什么是虚幻,所以她失去了现实检验能力,她疯了,回到了自己的世界里,对自己实施了一层保护。就好像她在白天的世界里不能睁开眼睛一样,第一是源于本能的保护,第二可能就是,这个亮光闪闪的白昼世界,对她来说是那么的陌生和不真实。最后,在文工团即将解散的最后一场慰问演出中,精神失常的小萍坐在观众席中。当昔日的《沂蒙颂》缓缓响起的时候,那个被她埋藏在心底很深很深地方的那份情感慢慢地融化打开了。小萍离开了座位,走到了剧院的广场翩翩起舞,为她的善良,为她的信念,为她的屈辱,为她的执着,为她的爱情,等等等等,为她自己而舞。
一杯浓茶的力量,让我一头脑的写了这么一大堆堆。每个人从影片中获得的感受都不尽相同。就像严歌苓想表达的是幻灭,冯小刚体现的却是芳华。最后引入萧穗子的独白作为结束语吧:我不禁想到,一代人的芳华已逝,面目全非,虽然他们谈笑如故,可还是不难看出岁月给每个人带来的改变和难言的失落,倒是刘峰和小萍却显得更为知足,话虽不多,却待人温和。原谅我不愿让你们看到我们老去的样子,就让荧幕,留住我们芬芳的年华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