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邢台县有一村名为“将军墓”,这是个很有名的村子,然而关于它的故事我也是后来才有了解。今天和父亲去爬山,回来的路上在将军墓村吃饭,小餐馆正好就在将军墓对面,看了看蔡冲(亦称蔡仲)将军塑像身后的碑文,竟然发现了一个我忽略的点,无限感慨。
(复制一段百度百科当做背景)公元前六世纪春秋中期,是我国历史上"十二诸侯"战乱攻杀的时代。公元前六六一年,北方强族狄人侵扰邢国(即邢台),邢国君主求救于齐国,在齐桓公派兵帮助下,打败狄族人后,于公元前六五九年,把国都迁移到夷仪城(即浆水)。可是迁都并没有避免了战争,当时称雄一方的郑国,为了"扩充地盘",悍然出兵进攻邢国。郑国将军蔡冲,率军长驱直入,逼近邢国"夷东三关"。在这紧要时刻,邢国军队坚守关隘,利用居高临下的地利优势,出奇制胜,在黑龙关战斗中,郑军统帅蔡冲身受重伤,战败被俘。相传蔡冲被俘后,趁混乱之机,挣脱枷锁逃走的地方,就是现在的脱锁沟。他往西逃了一程,又解下身上的盔甲,轻装前进,给这地方留下了放甲铺的名字。当他继续向西逃奔一段之后,由于伤势过重,死在川河北岸。后来人们把他就地安葬,称他的墓为将军墓,村名也叫“将军墓村”。(此段出自百度百科)
看明白了没?对于当时的邢国来说,蔡冲是来侵略的敌人,而且是被俘后逃跑的敌人,最后死在了邢国的地盘上。邢国是礼仪之邦,感蔡冲忠义,以礼厚葬了这位来侵略的敌人。
两千七百年过去了,蔡冲逃跑的那条路依然是山西的运输要道,路上熙熙攘攘。也就是说,现在被称作S322的这条省道至少有两千七百年的历史,脱锁沟、放甲铺和将军墓这三个村子直到现在也没有易名,而蔡冲墓被保护起来,墓里依然是柏树参天,墓外还有专门为他塑的像。如今的将军墓是个大村子,街上店铺林立,百姓安居乐业。两千七百年过去了,春秋战国的硝烟早已不见踪影,经过了分分合合,我们最终化为一个泱泱大国,不再分彼此。
曾在书里看过说春秋时各国打仗还保有着礼节,战斗的规模一般很小,也很少有一日以上的战斗,对方逃跑了就不再去穷追猛打,因为这样不合道德。只是这些战争中的礼节到了战国时期就荡然无存了。以前在书里看到这些故事,只觉得空洞无物,现在联系到家乡的历史才觉得如此让人感叹。
两千七百年过去了,我们的世界不知道经历了多少变化。可山还是那些山,路还是那条路只不过换了个名称,如今我们还能有纪念敌人的勇气吗?
这让我想起了最近学西哲的一些东西。在古希腊的历史上出现了许许多多智慧的哲学家,他们在历史上熠熠生辉,就算如今人们提到希腊也会联想起“智慧”这两个字。可如今的希腊,其实和古希腊已经没什么关系了,虽然地方还是那个地方,但那些伟大的哲学都被西欧国家继承发展了。
那我们呢?我们作为中华儿孙,头上也顶着灿烂光辉的历史,可我们又能在多大程度上还能理直气壮的说自己是华夏民族的后裔呢?
我辈多奋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