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有个私信我,他说,其实我“家是有矿”的,但我只要一闲下来就焦虑,甚至感觉就会被社会淘汰,听起来这样的烦恼是一种凡尔赛,但如果从心理层面分析你就会明白这其实是一种被“内驱 + 高期望”绑架的现代焦虑:明明不缺资源,却依然不敢松懈。在心理学上,我把这种状态叫做:“有矿的焦虑”。
明明物质不缺,却无法真正安心;不工作就会有强烈的不安感,仿佛自己被世界抛下。她们不是为了生计去工作,是为了自我认同感,社会存在感,控制感而工作。我从精神分析角度进行剖析。
一、为什么“家里有矿”也会焦虑工作?
原因一、内在驱动力缺失
你做事的动力可能不是出于「兴趣」或「目标感」,而是出于怕被说废柴,怕被看不起,怕没有存在感。
所以,一旦你停下,你就失去了“被肯定”的抓手,焦虑就来了。
原因二、社会意义的缺席焦虑
现代社会对“有用性”的定义太狭隘——不工作 = 没有生产力 = 没价值。
尽管你不靠工作吃饭,但你的社会自我可能无法接受“我只是休息”,你习惯了“我是一个贡献者”的身份标签。
原因三、缺乏自我认定的安全感
你是否有以下状态?
无法忍受太久的空闲时间
一闲下来就陷入“我在浪费生命”的内疚
工作中也常常感到“在拼命证明我配拥有这一切”
这种情绪源自一个潜意识信念:“我必须靠努力,才能配得上现在的生活。”哪怕你其实已经够努力、够有资源了。
二、如果你不靠工作生活,那工作到底为你提供了什么?
不妨问问自己:我“非做不可”的那个东西是什么?也许不是钱,而是:
自我认同、自主感、对抗虚无、脱离原生家庭身份
那你焦虑的不是不工作,而是“无我感”。
三、重新定义“工作”与“价值”
这个社会习惯了用 KPI、工资条、头衔来衡量一个人值不值
我们常陷入两个陷阱:
“我值钱=我有产出”
“我有意义=我能被看到”
可价值不只是产出,而是这些:价值是你“经历后仍选择”的方向:即使没有掌声,你依然会去做的事,那是你内在的“真”。
价值是你存在带来的影响:你温柔的言语、你真实的陪伴、你为人负责、你愿意活着——这些都在发生作用。
价值是你“不依赖别人定义”的自由:当你不再只活在别人的期待里,你才能真的成为自己。
下一次当焦虑来了,试着这样对自己说:
“我感受到焦虑了,但这不是我要立刻去做什么的信号,它只是一个情绪,我愿意和它共处 10 分钟,看看它想告诉我什么。”
有矿的人,也要找到自己的“价值锚点”
有矿不是问题,不能停才是问题。
四、如何走出“有矿焦虑”?——三个心理调节阶段
第一阶段:允许自己“拥有”,解除内疚感
你不是错得到了这些资源,也不是必须赔罪式地拼命。
练习以下想法:“我出生在什么样的家庭,不是我的罪”
我不需要用工作来偿还‘被养得好’这件事”
“资源是平台,而不是原罪”
练习自我肯定的第一步,是接住“我现在的拥有”,而不是一边享受一边自责。
第二阶段:打破“非得靠自己”的二元思维
有矿 ≠ 没能力靠家 ≠ 没价值做事情 ≠ 为了证明自己配得上资源可以问问自己:
如果不用“证明配得上”,你会选择做什么?
有什么事,是你即使不需要赚钱也想做的?
这一步的核心,是重新找回“内在动机”:我想做这件事,是因为它让我感到有趣、有爱、有创造感——不是为了KPI或社会比较。
第三阶段:从“工作焦虑”转向“生命展开”
如果你真的不为钱发愁,不必急着找“正当职业”。你更适合:
做兴趣型事业:播客、写作、设计、公益、心理咨询、文艺创作等
成为生活型选手:照顾家庭、陪伴父母、创造有质感的生活空间
支持式角色:用你的资源支持别人去成长、创业、实验,也是一种间接的“创造价值”
真正成熟的“富养型自我”,不是躲避焦虑,而是学会带着自由去建设点什么。
小结:最后我送了这位读者一句话,你不需要靠证明自己才被看见,你本来就值得被温柔地对待,也值得用自己的方式走一条不同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