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了笑来老师的一个故事:两个朋友,高中时已在社会上闯荡,在那个年代,有大量的人出国打工赚钱,那个时候,在国外做苦力可以一年赚十几万,相当于国内二三十倍的收入,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简直是无法想象的吸引力,于是这两位朋友和很多年轻人一样,出国打工了,他们去当船员,不用想象你也知道,那肯定是苦活,但是当他们回来的时候,那两年的时间,从朋友的嘴里成了周游世界的传奇经历,尤其一点令人印象深刻,一位朋友在一路上遇见许多好人,而另外一位朋友回来所讲的是遇到了无数无法想象的坏人,两人其实是走的同一条航线。
问题出在哪里?得出的结论是:什么样的人,生活在什么样的世界。一念之差,两个世界。
以前我笃信“人之初,性本恶”这个观点,当我看到了这个故事,我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认知上存在局限性,每个刚刚降临到这个世界的生命,难道分“善”或“恶”吗?“善”与“恶”应该是后天习得的,中国古代孟母三迁的故事也告诉了我们生活学习环境的重要性,“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句成语更是揭示了这个浅显的道理,而我却迟迟未能理解,尼采也曾经说过一句话:“当你在凝视深渊的时候,深渊也正在凝视你……”
由于自己思维上的局限性,很容易把已有的固定思维按到别人的身上,并且将其合理化,从而出现了故事中迥然不同的两个结论:遇到的好人多还是坏人多。人们通常会不断强化自己已认知的世界,于是在那个自己认为的世界里,到处都是贴着“好人标签”或者“坏人标签”的人们。
以前也遇到一个朋友,天天抱怨,认为全世界对不起他,而自己又眼高手低,不愿意从小事做起,同时又看不起别人的做事方法,感觉身边好多人都在敌视他,结果呢?十几年了,仍无长进。其实这个世界并没有那么多的恶意,很多时候只是我们对它产生的误解。
身边还有一些人,也会经常抱怨,说拿多少钱干多少活儿,我听到这种言论感觉很荒唐,干工作可不是仅仅为了挣钱,个人的成长相较于挣钱来说更加重要,这些人没有善待自己的工作,相当于浪费自己的生命,耗费自己的青春。若是你能善待你的世界,你的世界绝对给你足够的善待;若是你能宽容你的世界,你的世界绝对给你足够的宽容;若你是个非常认真生活的人,你的世界也会非常认真地对待你。这么多年来,我就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貌似我的世界也是如此对待我的。一念之差,两个世界,诸位读者,与君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