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离开我们已40多年了,但我常常想起她。世上的母亲千千万万,应该都是疼爱自己儿女的。我从小就失去了母亲,一直不明白,母亲为何舍得丢下我们父子四人,选择了一条不归路,从此与我们阴阳相隔。
那是1978年,哥哥7岁,我只有4岁,弟弟才刚满1岁,正是蹒跚学步,牙牙学语的时候,需要母亲抚养呵护的时候。
至今在我的脑海里对母亲的印象是模糊的,而哥哥对母亲的记忆是深刻的。
哥哥在小学时写过的一篇作文里,是这样描述母亲的:母亲有美丽的容颜,她性格温和善良、勤劳,是贤妻良母型的。
哥哥至今还记得他刚刚上小学一年级,那时哥哥穿着母亲亲手缝制的衣服,衣着干净整齐,背着母亲亲手做的书包。因为母亲会做缝纫,而且母亲还是个爱整洁的人,是不容许哥哥穿着不干净的衣服去上学的。
我们家里人多,还有爷爷、奶奶、曾祖母、三叔、五叔,一块吃饭。母亲白天要出工,在集体的田间劳动挣工分。因此是奶奶做饭,奶奶经常把饭做成夹生饭,要不就是糊米饭。哥哥尤其不喜欢吃因为米饭烧糊的那种味道,所以每次遇上这样的米饭,哥哥就不想吃,就被大家呵斥。
而哥哥喜欢下雨天,母亲不用出工时,就能吃上母亲亲手做的饭菜,是那么的香甜可口,尽管是没有鱼肉的素菜。哥哥因此总盼着下雨,母亲是看在眼里,记在心上。
无论白天多累,晚饭后母亲就在昏暗的煤油灯下,一边纳着鞋底做针线活,一边辅导哥哥的作业。家里只有母亲上过几年学,父亲尽管聪明,但因为家贫,连一天学都没上,自然辅导不了哥哥的功课。
而在这之前,家里就发生了很多不和谐的事情,就像一个随时引爆炸药的导火索,直接把母亲引向悲剧的结局。父亲后来曾给我讲起母亲去世前的因因果果。母亲出身在地主的家庭,虽然那个年代家境也很惨,但那种家庭良好的生活习性还是从小培养和熏陶的。外公是教书先生,自然是有良好的家风,外婆至今还会说母亲从小就爱整洁、勤快、心灵手巧、性格温和,从不与人争吵,就算受到了委屈,也都是自己忍受。偶尔回娘家,会对外婆倾诉一两句。
有一次,哥哥大约四五岁时,站在一张小板凳上在桌旁和大人一块吃饭,一不小心,从小凳上跌了下来,把后脑勺摔破了,流了很多血。经过简单地包扎之后,母亲对奶奶说:“妈,伢的头跌破了,流了好多血,晚上给伢煮两个鸡蛋补一补。”谁料奶奶说:“没事的,小孩子哪有不磕磕碰碰的,过几天就好了,家里也没有鸡蛋。”母亲就不再说什么,虽然对奶奶漠不关心的态度有点不高兴。等奶奶外出了,母亲无意中发现床底下一个陶罐里,装满了鸡蛋。母亲明白奶奶是在积攒着鸡蛋,因为姑姑快要临产了,这些鸡蛋是给姑姑送礼的。母亲把这件事告诉了父亲:“我只不过为孩子要两个鸡蛋,妈还不同意,还说没有。”
还有几次,哥哥早晨吃粥,奶奶总是把粥熬得很稀,哥哥一见这样的粥就哭,不想吃。被父亲的最小的弟弟我的五叔说了几句:“到时候,等你家分开了,叫你妈给你煮好粥。”真是说者无心,听者有意,这话让母亲听在耳里,记在心上,母亲真希望能分开过。村里的媳妇有分开过的,小日子过的红红火火,舒心畅快,让母亲心里羡慕。见一大家人在一起的这种明里暗里地摩擦,真不如分开过。
于是,有一天,母亲去与村里当村长的五爷爷说起分家的事,希望五爷爷主持分家。谁知没看见五爷爷本人,母亲就对五奶奶说了这事。过了几天,五爷爷不请自来,母亲喜出望外,觉得分家有望了。
那是1978年农历九月二十九日夜,本来大家吃完晚饭,都准备睡觉了。五爷爷把我们一大家七个大人全召集在一起开会。五爷爷说父亲是长子,下面还有两个弟弟没成家,爷爷为人老实本分,这个家是父亲在当家,所以这个家不能分,再等几年,等有一个弟弟成了家再分也不迟。还说奶奶也是个老实人,过分的事她也做不出,做小人的不要去计较。
会开完了,夜已深沉,劳累了一天的家人们都去睡觉了。进房间后,母亲却小声嘤嘤地哭了,父亲也安慰了母亲几句。谁也不知道母亲当时是怎么想的,也许她已抱定不分家,我就不活了的想法。也许她觉得分家的话已经说出去了收不回,一家人若还在一起会更难堪。看到三个未成年的儿子,她一边哭一边给一岁的弟弟喂上最后一口奶,趁着父亲睡着的时候走出了家门……
等到父亲翻身发现母亲不见了,急忙披衣出门打着手电去找,一路找到外婆家。外婆闻言,惊叹一声,就泣不成声:“完了!完了!我女儿已经不在人世了。”知女莫若母,母亲没有回娘家,外婆就知道母亲已经寻短见了。
接下来小村里弄得沸沸扬扬,经过一两天的多方搜寻,终于在村口的黄泥塘里找到了母亲的遗体。天在呜咽,我们家的天空仿佛塌了一般从此暗无天日。
母亲的骨灰就埋在祖坟山上。后来父亲在母亲的坟前,栽种了一棵柏树。至今柏树枝繁叶茂,郁郁葱葱,那是我们对母亲寄托的一种“长眠不朽”的愿望。
母亲去世后,留下一柜子地码得整整齐齐的布鞋,有的还没有完成。那是母亲在白天繁重的劳动之余,夜晚在昏暗的煤油灯下,一针一线纳的密密实实的鞋底的布鞋,大大小小,全家老少都有,看到这些,家人们无不唏嘘感叹。村里左邻右舍的乡亲,无不说我的母亲是非常难得的一个好人,无论性格脾气,为人处世,都在人们的心中留下了好的印象。她的离世,实在让人不解和惋惜。
母亲,安息。愿您在天之灵能保佑您的子孙们平安昌盛!
作者简介:冯雁林,网名古歌永恒,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人,70后,16岁出外打工,爱好文学,有文字散见于《长江日报》《武汉晚报》《羊城晚报》《打工知音》等十余种刊物,浠水县作协会员。今客居在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