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 林蕾 焦点中级七期 坚持分享第333天
前不久,我给医院的一名实习生做咨询,就涉及到了哀伤的话题。当时,我没有太多的经验。我就是运用焦点的咨询理念和技术,贴着来访者、一般同理、共情、倾听、积极关注、时空对话、找资源、找例外。通过一小时的咨询,来访者感觉被理解、被倾听、被鼓励后,状态好了很多。事后,我还是想去更多的了解关于哀伤的一些相关知识,以便于以后帮助到更多的人。
哀伤是我们每个人不可避免都会面临的遭遇,在面对哀伤的时候,我们会有非常强烈的情绪反应,例如,哭泣、生气、悲伤、孤独、内疚、愤怒、空虚、分离、自怨自怜、被抛弃感;身体也会出现各种不适,例如,麻木感、喉咙紧绷、呼吸困难、血压改变、视力模糊、没有食欲造成体重改变、抵抗力削弱造成免疫系统受影响、内分泌失调等。
哀伤处理最常见的六大误区
我们每个人面对哀伤处理的方式不同,在这些处理方式中有几大误区:
(1)忙碌可以减轻和消除哀伤
生命中的重要他人离去的时候,会对我们造成重大冲击,以至于我们不愿意去面对。这样的否认会让我们做一些事情忙碌起来,不能空下来,只要一空下来,逝者的音容相貌就会出现在脑海中,让我们感到痛苦。为了防止痛苦,我们选择用忙碌来回避。所以,忙碌并不能减轻和消除哀伤,只能暂时回避。
(2)拒绝表达愤怒
亲友去世后,我们开始对自己周围的人表现出某种愤怒,所以我是一个很糟糕的人,是一个坏人,要因此付出代价。其实,愤怒是哀伤的表现形式,因为我们无法接受失去重要他人的事实。
(3)一定要穿丧服,否则就是不怀念
我们能看到,有些人面对丧失的过程没有强烈的情感反应,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不哀伤,而是无法接受亲人逝去的事实。他必须压抑情感,因为太痛苦了,只能用这种方式来否认。
(4)依靠药物和酒精来麻痹
滥用药物、酗酒、抽烟、吸毒等只能帮助我们暂时回避伤痛,但不足以改善,最后只会越来越糟糕。
(5)重温过去的美好时光只会深陷痛苦
这也是不对的。过去的美好时光,是我们跟逝者共同分享过的日子,这样美好的记忆是我们一生的财富,而不是问题。
(6)孩子不理解死亡,不能参加葬礼和追悼会
其实,孩子们都懂得死亡,我们要尊重他们的意见,让他们自己做选择。
丧失最亲密的人,对谁来讲都是痛苦的。从哀伤中走出来,不是为了忘记逝者,而是在回想起来的时候不至于糟糕到影响社会功能。
从生物学角度说,哀伤是一个人面对丧失和压力的时候出现的生理反应,强烈的哀伤情绪会抑制免疫反应,削弱人的抵抗力。比如,很多年纪大的夫妇,一个离去之后,另一个也很快走到了生命尽头,就是因为哀伤情绪使得免疫力下降以致更容易生病。
从精神分析角度说,所爱的人离去后,我们会在心理上否认,幻想着死者还活着。这样的想法被现实不断冲击后,让我们更加痛苦。
哀伤处理的四点注意事项
(1)允许自己最大程度地表达负面情绪
哀伤的情绪冲击需要一段时间来调适,在保证身体健康、安全的前提下,要允许自己最大程度地感受和表达负面情绪。在哀伤过程中,要生活规律,保持合理饮食,不要让自己孤立起来,因为社会支持是处理哀伤的有效方式。
(2)帮助来访者接受事实
在咨询过程中,我们要帮助来访者接受已经失去的事实,帮来访者化悲痛为力量,回归正常生活。
(3)宗教是有效的哀伤处理方式
比如,从佛教角度来说,逝去是轮回的开始,这样可以给生者心理安慰。此外,我们也可以寻找其他方式来代替宗教。比如,我曾遇到过一位母亲,孩子去世后她成立了基金会,研究和帮助抑郁的人,通过这种方式找到生命新的意义。
(4)复杂性哀伤的两种心理特点
这是面对突然、意外的死亡,在没有任何心理准备的情况下产生的哀伤。它通常有两种心理特点:一种是,哀伤意味着说再见,为了保持心中所爱,我们不愿意说再见,于是就否认哀伤,退行到幼稚甚至更早期的阶段;第二种是,任何一点小线索(比如遗物),都能引发我们哀伤的情绪,我们不愿意谈及逝者,长期沮丧、内疚和自责,没办法开始新的生活。
作为咨询师,除了上述处理方式外,我们还可以帮助来访者跟死者做一个内在对话,让来访者在对话过程中得到谅解和接纳。
尽管哀伤带给我们很大的痛苦,但我们不必把它看成不幸。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还有幸运的部分,因为这个世界上有我们所爱的和爱我们的人存在,让我们可以拥有这样一段深刻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