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树根和吴翠英领着万元的退休金,老房子拆迁分了三套房,他们却霸占着二儿子刘新民的房子。八十岁高龄的老人身边需要人陪伴的时候,最钟爱的大儿子夫妇躲得远远的;二儿子夫妇夫妇攒够了失望也准备到外地定居;女儿力不从心。
此时,刘树根和吴翠英后悔万分,也不能改变现状!
01
刘树根从湖南老家参军的时候,父母已经帮他定了亲,对象是亲戚介绍的邻村姑娘吴翠英。
后来刘树根所在的部队集体转业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当时的政策是:有老婆的回家接老婆;有对象的回家完婚;没有对象的想办法找对象解决婚姻问题。
在部队磨炼那么多年刘树根打心眼里想找一个心仪的对象,但是命令难为,不得不回家乡完婚带着吴翠英来到工作地。没有文化的吴翠英被分到农业班劳动,此时刘树根已经是团场生产科长,主管农业生产。
大儿子刘新建、二儿子刘新民、女儿刘新梅先后出生,吴翠英和大多数妇女一样既要工作,又要照顾一家人的生活起居。刘树根的业余精力多半用在孩子身上,辅导学习。
孩子们慢慢长大,刘树根已经升任团场副厂长,调到山北一个农牧结合区的团场工作,吴翠英陪伴着孩子在原来的团场生活。
刘新建高中毕业那年被选派带财经学院带薪进修,而此时刘树根的老乡王同山病入膏肓,生命最后时刻请求刘树根:“我知道自己不行了,我就把他们娘仨托付给你了,要是玉莲能给你当儿媳妇我死也敏木。”
“老王,你就放心好了,我不会亏待他们娘仨,要是不放心让新疆和玉莲就在病房拜天地,了却你的心愿。”
王同山见证了女儿的婚礼,安详地去世了,刘新建协助王玉莲风光厚葬了父亲,王玉莲的母亲泪眼婆娑:“感恩玉莲有了归属。”弟弟顿觉不那么孤单了。
02
此时王玉莲还只是一名农业一线的工人,刘树根通过人脉关系也帮王玉莲争取到了去卫校进修的机会,小两口在不同的地方进修,也只有寒暑假才回到刘树根家。
以前两家关系就好,王玉莲和刘新建青梅竹马感情非常好,婚后只要放假回家两个人争抢着干活,深得王树根的喜爱。
进修回来,刘新疆被分在机关财务科工作,而王玉莲则被分在厂部医院当护士。一年后儿子刘宝宝出生,长子长孙备受一家人的喜爱。
王玉莲不甘心一辈子只当一名打针发药的护士,一直行走在进修的路上精进自己,不久就被提升为护士长。也许一般人坐到这个位置上就心满意足,王玉莲继续深造,专升本、函授本科最后拿到管理学本科文凭。
刘树根也到了退休的年龄,根据资历在师部修建一院平房居住,享受退休待遇。
二儿子刘新民复员回来被安排在盖塑厂工作,不久认识了家里开饭馆的小敏,刘树根夫妇都不同意:“起码要找一个有工作的女孩子,一个开饭馆的说出去也不好听。”
“不可能每个女人都像大嫂那样能干,媳妇是娶来过日子的,我喜欢就好。”刘新民据理力争。
不管刘树根和吴翠英怎么反对,刘新民还是把小敏娶回家,而且和刘树根夫妇同处一个屋檐下。平时小敏到父母饭馆帮忙,很晚才能回家。
一直到儿子刘贝贝出生,小敏不得不回归家庭,虽然公婆帮助带孩子,一日三餐都是小敏在张罗。
03
贝贝断奶之后,小敏瞅准机会在师部市场上租个门面另起炉灶,刘新民下班后也过来帮忙。小敏手艺好,生意一直红红火火,没几年就积攒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师部重新规划时,小敏瞅准时机购买了一个门面房,此时刘新民所在的厂子效益也不怎么样,夫妻两个合计一下:“自己开超市!”
门面是自己的经营成本很低,刘新民脑子灵活,进货短平快,销路极好,夫妻两个轮换着看店从早开到晚,基本不漏掉顾客。
开超市五年他们手里又积累了一部分资金,小敏早就厌倦了和公婆一起居住的日子:尽管刘新疆夫妇在师部早就买了商品房,每次上城他们都不开火,到公婆家吃饭还是小敏在张罗,逢年过节小姑子刘新梅回来也是等着吃饭。
“咱们买套房子搬出来居住!”小敏有想法也有底气,很快小三居买好、装修、一气呵成。
小敏喜气洋洋准备搬家的时候,刘树根就说出了自己的打算:“我们两个也要搬到楼上去,平房住着不方便。”
“我大哥家的房子闲着,要不你们搬到他们家居住。”小敏天天叨叨,刘新民也不想和父母再搅和在一起。
“明年宝宝就过来上初中,以后老大两口子肯定经常回来,我们住过去不方便。”吴翠英处处替大儿子一家考虑。
“咱们住一起就方便?”一向孝顺的刘新民也忍不住问。
“这么多年在一起不是挺好的吗?”刘树根也觉得这种模式合情合理,刘新民再也没有多说什么。
04
工作日,刘宝宝早晨在学校门口的早餐店解决吃饭问题,中午和晚上都到爷爷奶奶家吃饭,小敏也不好多说什么,毕竟自己忙的时候贝贝也是奶奶在照顾。
小敏不能忍受的是平时过节的时候,婆婆早早准备好东西就催促小敏:“你的手艺好,全家人都在吃你做的饭。”
一大家人饭菜要忙乎很久,一直到饭菜上桌,公婆才打电话叫大儿子一家过来吃饭,饭毕,王玉莲抹嘴就走,宝宝和贝贝在房间玩耍,刘新疆陪着老爹老娘聊天,老两口欢喜得不得了。
刘新民赶忙去看店,收拾残局又是小敏的事情,到店里小敏忍不住抱怨:“都是儿媳妇,凭什么我要伺候一大家子?”
“在家你辛苦了,店里的活我多干点,你到后面躺着休息。”刘新民能怎么办?一边是亲爱的媳妇,另一边是年迈的父母。
瞌睡时有人丢枕头,也许是幸福的事!
刘新民南疆的战友转来好消息:“我们团场鼓励私人开荒土地开办家庭农场,很合算,要不要过来看看?”
机会难得,征得小敏的同意刘新民快速飞到南疆了解情况:荒地800元一亩,使用权30年,开荒的前两年种植玉米泡碱,第三年就能尝试着种植别的经济作物。
小敏早就想换个环境,也想让手里的钱投出去,思虑再三小敏把超市转租出去,然后和刘新民一起奔赴南疆。
有战友帮忙,一切都是走个流程,500亩荒地到手,紧接着又盖了世间平房,还买了一辆654拖拉机翻新土地,皮卡也派上作用。
拉沙雇用大车、泡地刘新民带着雇工干,小敏开着皮卡运送 物品,地干了以后大型农机整理土地,刘新民亲自开车播种、施肥。玉米苗稀稀拉拉长到40公分高的时候,掩埋到地里当肥料。
反复两年,第三年的时候滴灌设施也跟上来了,终于可以批量种植了,这一年已经小有收入,刘新民和小敏看到了希望。
05
贝贝马上要中考,刘新民做了一个重大决定:把这套土地流转出去,净收租金,租期为10年。
刘新民算了一笔账,儿子高中三年、大学四年,毕业后过度几年就要安定下来,等儿子用钱的时候再做决定。
回到师部的家,刘新民在附近随便找一份工作,小敏就到大型超市当理货员,土地和门面租金很可观,他们夫妻挣点小钱维持基本生活就好。
刘树根和吴翠英这里也迎来了好消息:老房子拆迁了,面积够大,置换了三套68平的小两居。
刘新民和小敏十分笃定:“这回老爹老妈终于有自己独立的住房,咱们一家三口也有了独立的生存空间。”
理想很丰满,现实十分骨感。
刘树根和吴翠英召开家庭会议宣布自己的打算:“刚好置换三套房,你们三兄妹每家一套,公平合理。”
刘新疆夫妇特别开心:“这下宝宝的婚房有着落了。”
刘新梅更偷着乐:“我老公单位有房子,我离得远,房子到手就变卖。”
刘新民有点不解:“你俩不留一套自己住?”
“我们住惯了大房子,不喜欢小房子,再说逢年过节你们都回来也不方便。”吴翠英振振有词。
小敏心里暗暗叫苦:“儿子马上读高中,需要一个安静的环境,这可怎么办?”夫妻两个面面相觑却又无能为力。
各自办完手续,小敏做了一个决定:“简装一下咱们搬出去。”
而刘树根和吴翠英乐呵呵地住在大房子里,享受着晚年时光。
06
转眼间刘贝贝高中毕业顺利考上自治区一所不错的大学,毕业后回到本地找了一份工作。这时候刘新民和小敏又犯愁了:“儿子这么大了,不得买婚房?”
也许老天爷都眷顾小敏和刘新民,贝贝参加公考竟然被南疆县政府录用了,而且和他家的家庭农场相距不远,婚房很定要在那边解决。
而此时,刘新疆也享受到了政府部门提前退休的待遇,王玉莲也从院长的位置上退休了,他们夫妇在郊区购买了一套大房子,把原来的房子过户给了儿子:亲家帮忙带孩子和女儿女婿分开住,彼此都有独立的空间。
王玉莲和刘新疆都是技术人员,他们两个并没有享受生活,而是到边境线上的工业园区被聘用,回一趟市里开车就要6个小时。
刘新梅老公是边防部门资深医生,结婚后她就一直是全职太太,老公的弟弟在北京工作,早就和刘新梅夫妇达成协议:“我离得远照顾不了父母,父母的生老病死就麻烦你们,自然父母名下的两套房产和存款我也放弃。”
也算了一笔账:“两套房产价值不菲,自己的存款将来给女儿当嫁妆,公婆的房产足够自己养老,哪有不细心照顾的道理?”目前刘新梅的重心都在公婆这边。
失望至极的小敏和刘新民商量:“你爸妈真的可笑,三套房自己不留一套,心安理得霸占着我们的房子。现在可好,他们需要人照顾了,老大两口子躲得远远的,你妹拿了房子以公婆为主,我也不管那么多,等儿子那边安顿下来,我就到那边居住,或者到农场居住。”
“孝敬他们应该的,不过他们确实过分,到时候再商量吧,也只能走一步看一步。”刘新民也有点无可奈何,“按理说拥有三套房,两个人一万元的退休金 ,应该过得很好,可是一手好牌让他们自己打得稀巴烂,怪谁呢?”
有时候,不是子女们不孝顺,而是不患寡而患不均。
今天这个结局,年迈的刘树根和吴翠英后悔莫及:太高估了子女的孝心,绑架老二儿子无底线,神仙也救不了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