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者的窘境》读书笔记 - 引言

[TOC]

WHO

讨论和研究对象:管理良好的企业

  • 让许多管理者羡慕不已且竞相效仿
  • 创新和执行能力闻名遐迩
  • 锐意提高竞争力
  • 认真倾听消费者意见
  • 积极投资新技术研发

WHAT

讨论的问题:上述企业在遭遇某种形式的市场变化和技术变革时,为什么无法继续保持它们的行业领先地位。导致企业失败的决策恰好是在领先企业被广泛誉为世界上最好的企业时做出的

  • 变化:市场变化和技术变革
  • 保持行业领先
  • 从此衰退

曾经有着辉煌历史和成绩的企业,当其处于鼎峰时期和衰退时期,舆论的评价迥然不用:

  • Sears
  • DEC
  • SUN, SiliconGraphics
  • 施乐

WHY

本书研究证明了一种观点:良好的管理正是导致上述以管理卓越著称的企业未能保持其行业领先地位的最主要原因。

HOW 破坏性创新原则:

  • 从行业创新成功和失败的案例中总结得出的规律
  • 基于这些原则,管理人员判断何时采用得到广泛认可的良好管理原则,何时适用于实施其他原则

感想:讨论中的争执、决策时的意见相佐,谁也无法说服谁,很多时候往往都是理念、价值观不一致所造成的。任何一方都是有道理的,但是在当时的场景下,可能只适用于某一方的说法/建议/理论,而另一方的观点可能适合其他的场景。问题的关键在于,人们很难自底向上的区分出自己知识/经验所适用的场景,这也许就是咨询的价值吧。

技术

本书提到的技术:

  • 一个组织将劳动力、资本、原材料和技术转化为价值更高的产品和服务的过程
  • 技术的范畴扩展到了包括市场营销、投资和管理流程在内的广泛领域
  • 创新指的是其中某项技术发生的变化

感想:从更加广阔的视野看待技术,那么就不会将自己拘囿于狭义上的技术。也当且仅当具备大视野的时候,才不会错失机遇。这也要求企业的创新必须是自顶向下,能够统筹市场营销、项目管理、研发、投资等各个部门。集广义,查秋毫变化

三个发现

延续性创新和破坏性创新

  • 延续性技术:推动产品性能的改善。根据主要市场的主流消费者一直以来所着重的性能层面来提高成熟产品的性能。例如手机行业:摄像头分辨率的提升,单摄->双摄,处理器性能的提升等。
  • 破坏性技术:给市场带来了与以往截然不同的价值主张。例如数据中心中普通、廉价的机器替代昂贵的服务器,其中的价值主张变化在于,将失败看做正常情况而非异常情况。大型存储方案,越来越多的企业采用分布式存储架构来替代大型的磁阵。开源技术将代码视为核心的企业扫地出门!

市场需求轨道与技术改善轨道

供应商过度满足了市场的需求:他们为消费者提供的产品超出了消费者的实际需求或消费者最终愿意支付的价格。

感想:苹果新一代的Mac Book Pro在2016年底终于迎来了更新,而上一次更新发生在2013年底。这其中的很重要一个原因,我认为是过度满足了市场的需求。我现在用的就是13年底的MBP,至今尚未觉得性能不足。

尽管目前破坏性技术的性能可能低于市场用户的需求,但它们日后可能会发展成为同一市场上完全具备性能竞争力的技术。

破坏性技术与合理的投资

对于成熟企业而言,积极投资破坏性技术对它们来说并不是一个合理的财务决策。

  • 破坏性产品性能更简单,价格更便宜,利润率低,不会为财务报表上数字的提升做出贡献;
  • 破坏性产品通常在新兴市场或者非主流市场首先投入商业化运行;
  • 领先企业的主流客户不需要这些破坏性产品;

感想:企业会做多元化尝试,并对这些尝试进行投资。往往做这些事情背后的动机在于建立新的事业,为了博取未来可持续性、更大的成长。这与上述观点不矛盾,上述观点是针对企业现有核心事业而言,企业往往会更多关注核心事业的延续性技术,而忽略对于这些事业的破坏性技术的投资。

五大原则

任何怀揣飞翔梦想的人们,如果他们忽略基本的自然法则(重力学说,伯努利原理等)从高处纵身一跳,那么等待他们的必然是粉身碎骨。作者为管理者提出了破坏性技术的五大法则,帮助管理者识别、面对破坏性技术,引领企业安然渡过破坏性技术所带来的行业巨变。

感想:《成长的博弈》中作者提到,世界上并没有那么多的机遇,对于企业管理者而言,他们需要更加耐心的等待真正的机遇。对于企业的核心事业,这个机遇也许就是对于核心事业的破坏性技术出现的时刻吧。

原则一:企业的资源分布取决于消费者和投资者

最终真正决定资金将如何花费的实际上是消费者和投资者。往往这些企业会发现在消费者产生相关需求之前,它们很难投入足够的资源来发展破坏性技术。

破:设立独立的机构,并按照大多数破坏性技术利润率较低的特点建立两个能够实现盈利的成本结构。

原则二:小市场并不能解决大企业的增长需求

当企业变成大象时,要保持较高的增长率,往往没有哪一个新市场有如此大的规模。因此一个企业发展得越大、越成功,新兴市场所发挥的企业增长引擎的作用就会越弱。

破:将推进破坏性技术商业化进程的职责交给了与目标市场的规模恰好匹配的机构。小型机构能够更好地利用小型市场上出现的发展机遇。

原则三:无法对并不存在的市场进行分析

确定性 VS 不确定性:对于延续性技术而言,它们往往具备确定性,也即大体可预测的。那么在这种情况下,翔实的市场研究和良好的规划,以及之后的按计划执行构成了良好的管理的基本特征,这样的管理让企业面对延续性技术时受用无穷。而对于破坏性技术,专家们的预测、观点往往都是错误的,究其根本原因:1) 经验是机遇确定性基础之上的,而破坏性技术代表了不确定性;2)决策的基础需要基于理性的数据,而市场数据、收入/成本等都不可预测,导致无法做出财务预测。

破:机遇发现的规划。首先承认正确的市场和开发这一市场的正确战略是无法预知的,在这一基础上迫使管理人员制定计划,学习他们需要了解的内容

原则四:机构的能力决定了它的局限性

机构的能力:

  • 流程:将劳动力、资源、原材料、信息、现金和技术投入转化为更高价值的产出的方法;
  • 价值观:机构管理人员和普通员工在做出优先决策时所遵循的原则。

感想:对于企业而言没有价值观很可怕,但是口头上说的价值观与实际价值观不相符更可怕!

破:首先识别企业当前的流程和价值观是否是障碍,其次可以使用作者在第八章中提出的工具来发展新的能力。

原则五:技术供应可能并不等同于市场需求

破坏性技术之所以具有破坏性,日后成功的关键:

  • 产品技术进步的步伐超过了主流消费者要求或者能够消化的性能改善的幅度;
  • 破坏性技术性能改善速率超越现在主流的技术,假以时日必具备极强的竞争力;
  • 低价产品的竞争真空:领先企业竞相参与更高性能、更高利率市场的竞争。

本书观点的意义

  • 对于领先企业(核心事业)而言:识别破坏性技术,适应破坏性技术带来的变革,安然渡过破坏性技术带来的革命。
  • 对于创业者/寻求新事业的企业而言:投资于其他领域的潜在破坏性技术,为企业未来增长树立一个潜在的强劲发动机引擎。
  • 对于员工而言:知趋势,为自己谋求一个可持续发展得平台。也许我们无法改变公司,但我们可以选择公司。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