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夏之时,万物并秀。5月15日-17日,江苏省第20届青年教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观摩暨优课评选活动在常州举行。我有幸参加了本次观摩研讨活动,两天时间一共聆听了来自省内各市14节风格各异的课例。这14节课大都以统编教材为文本内容,整个会场的展示内容也在处处指向统编教材内容的新变化,指向教学策略新的变化。特别是下半年起,全国中小学将全部使用“统编本”语文教材。因此,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也亟需借此活动的引领来提升基本素养。
在梳理观课记录时我的脑海里一直回响着薛法根的那句话“语文姓语,小语姓小。”这八字箴言如何落实?这次观摩的14节课可能已经能窥其堂奥了。
一、语言的积累和运用,是语文课的主要任务
“语文姓语”。用新课标的话说就是:“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里的关键词,我认为有三个,一是“运用”,语言是一种工具,这是勿庸置疑的。它首先就得指向“听说读写”,会听会说会读会写的“运用性”,而不是如何会听如何会说如何会读如何会写的“理解性”。二是“综合性”,这是语文学习的途径,“生活的外延等于语文的外延”。三是“实践性”,将最有价值的教学内容设计成言语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一个一个言语实践中实践运用,不断深化不断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多创设一些真实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语境中运用语文,在积累中加强语言实践,学生才会觉得积累是有用的,所获得的知识才是鲜活的。
这一点,14节课例都有充分体现。其中以嵇文佳老师的《雷雨》为例,听说读写的训练恰到好处。嵇老师的课一层层展开,听说读写交织在一起,有让学生想象并说说的,有让学生听句子复述的,有让学生写一写的,有要求背一背的。可见,在老师的意识中,非常重视语言的积累和训练,尤其在课堂教学中,及时引导学生将课文中的语言变为自己的语言,并通过表达内化。比如:拓展下“毛毛雨”“暴雨”时的景象。“如果下一场毛毛雨,往窗外望去, 。如果下一场暴雨,往窗外望去, 。”“扑面而来”怎么“扑”的呢?空气可扑,香气可扑,让学生比划模拟,是有动作,有形态,学生才记得请,记得准。还有解读“压”“垂”,用沉重的石头、用飘飞的柳条的形象,用“千朵万朵压枝低”“万条垂下绿丝绦”的诗句,有形象,有重量,有情境化的呈现,这样的教学构成了真实的学习情境,如此才能进入乐此不疲的学习状态。
课堂中习得的语言经由自己的内化过程,再外化为言语的表达与运用,如此谓学以致用。比如季勇老师在执教《伊索寓言》时带领学生品味、想象的过程中,发现了寓言故事道理对应、语言简洁生动的写作特点。接着引领孩子用习得的方法自学二、三则语言。最后让孩子借助生活体验编一编新寓言,聚焦“阅读、思维、表达”,达到了真正意义上的读写融合。比如《小毛虫》里对七星瓢虫、蜜蜂等小动物进行“既会 又会 更会 ”的言语训练,并区别三者之间的细微差别。
我认为,对课文思想情感的理解感悟是一种语文训练,这应该是语文训练的一个维度,积累语言是语文训练的第二个维度,运用文本语言的表达训练是第三个维度。一堂语文课学生收获的大小,正是取决于教学所设计的语言表达活动的有效性和学生的参与度。
二、对于学生的研究,是保证语文教学质量的基础
小语之“小”,强调的是小学语文的学段性和儿童性。
南通钱栋彬老师执教的是统编教材六上的《好的故事》,这篇课文选自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是一篇晦涩不易懂的类白话文,说实话看到这样的文本,又是零起点教学,挺替钱老师捏把汗的。但是钱老师通过设计贴切而富有趣味的学习活动,如跳读把握情感变化,猜读破解语言障碍,抓取关键信息,借助资料链接一层一层拨开迷雾,读懂了“好的故事”。课堂上儿童思维飞扬跳脱,师生对话精彩纷呈,赢得了大家一次又一次的掌声。
应该说这节课的成功离不开钱老师对文本的深度解读和对学情的精准把握。从内容上来看,来自于教材,却进行了较大的改变和取舍,活用教材。之所以作这样的改动,就是因为课前教师仔细分析了学生的现状。对六年级的学生来说,即使是在座的老师,《野草》散文诗也很费解。这篇文既是散文又是诗,同时这篇散文又写了个梦境,而梦境又是故事化的,是故事化的散文诗。但是这篇散文诗画面很美,词语很美,有梦幻的色彩,有浪漫的气息,有儿童化的质朴和天真。钱老师的课堂教学设计恰恰选取了这一点,不在作品的内涵大义做文章,不去对精深的文本做大而空的讲解,而在作品的语言、画面、意境上下功夫,让儿童“跟着感觉走”感受语言之美、画面之美、人情之美。儿童是天生的诗人,儿童与诗人心心相印,让在共读共品中得到语感的训练,达到情智共生。
钱老师这节课还真正让儿童站在了课堂中央。课堂上他不急不躁,循循善诱,善于自嘲。“我发现我的精心准备毫无用处,我觉得我实在无话可说。”“遇到读不明白的,坦坦荡荡地跳过去。”教师的示弱恰恰助长了学生的自信,给了学生深度思考踊跃展示的安全感。而这恰恰正是教师所期望的。欣赏钱老师的“倾听”:那是真正地关注学生,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的发言中,迅速捕捉有价值的信息,或肯定并深化,或更正并引导,促进学生在老师的帮助下,在原有的认识水平上有所提高,让更多的学生分享思考的快乐。欣赏钱老师的“评价”:那是对教材的深刻把握,是对学生的无限期待和鼓励,是教学智慧和艺术的积淀;“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把你当成了最美的风景。”“船在天空里飘,万事万物在世界里摇,我们站着不说话,就很美好!”诗意的评价语言,与文本的情境一脉相承,高度契合。欣赏钱老师的“点拨”:不着痕迹却又恰到好处,给学生的思维指明了方向,潜移默化地教给了学生一种学习的方法。钱老师不断抛出一个有一个的问题,引导儿童深入文本、体会文本、揣测词义,充分体现了语文教学的语言性与生活性。无论是提问或讲解,读书或想象,钱老师在用不同的方式,点拨不同的学生,拉近了学生和文本的距离,真正着力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研究教材、研究学生,是课堂教学最基本、最主要的两大环节。学习之旅没有终点,作为一线的教师,我们都应该把此作为长期的常规性任务,扎扎实实研究,实实在在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