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虹远饮横江水,万山紫翠斜阳里。
系马短亭西,丹枫明酒旗。
浮生长客路,事逐孤鸿去。
又是月黄昏,寒灯人闭门。
一首很简明的小令,上片写景,下片感发,抒羁旅漂泊之苦。
上片无甚特别,但好在简洁明快,一句一景。用词与同时期的诸多作品相比要干净、自然许多,却也完全能勾画出一副明丽的画面感。
比如一些充满色彩感的词,“紫翠”,“丹枫”,再加上可以让人联想到环境的颜色的词,像是“断虹”和“斜阳”。所以仅读第一段的话,感觉整个气氛还是比较明畅的。
另有几个字的使用也颇见巧思,如“断虹远饮横江水”中的“饮”。用一“饮”字,将彩虹一端没入水面的样子比喻成江边饮水的动作。但假如这彩虹离观者的距离很近,在能够将彩虹形状看得很真切的情况下,用此比喻就不免有些刻意,故而前面加一“远”字,更符合人自然的视觉感受,整个画面也更显意境。
还有“丹枫明酒旗”的“明”,虽然本身不是一个表示色彩的字,放在这儿紧跟“丹枫”透出的火红颜色,似乎也能为这幅画面增添明亮感,令枫叶的红色与酒旗的青色或白色(大部分酒旗为青或白,因此酒旗另可称为“青帘”,“青旗”,“翠帘”,“素帘”等)对比愈发鲜明。
然后时间如风,忽忽而过。上片还是黄昏,到了下片已然夜晚了。驿站独宿,自然有所感怀。
“浮生长客路,事逐孤鸿去。”叹这一生尽在客途,万事俱往。
“事逐孤鸿去”的说法,似乎最早出自杜牧《题安州浮云寺楼寄湖州张郎中》:“恨如春草多,事与孤鸿去。”其后秦观《望海潮》中有“往事逐孤鸿。但乱云流水,萦带离宫”,周邦彦也写过“叹事逐孤鸿尽去,身与塘蒲共晚”。
“逐”,写事去之快、之急,叹人之无奈、无力。这种感受,我过了三十岁之后,方慢慢有所体会。
最后两句“又是月黄昏,寒灯人闭门”,是本词中我最喜欢的两句。若全面看待这首词,则上片至多算是写得不错,虽有些许巧意,却无神。而下片的神,在我看来就在这最后两句。
“又是月黄昏”,不知这已是第几个客宿的夜了。从“丹枫”二字可知时值秋季,故到了晚上也许有些寒意。烛光熹微,又怎抵长夜凄凉?
“寒灯人闭门”这一句就是本词的魂。他并没有说关上门后是做什么,而恰恰是这不说,才传递出许多的情绪来。
这情绪温而淡,像画里的留白。
你且自睡,这留白,尽由看客自行体会好了。
读到这里,不禁想到我很爱的几句柳永的词:
每登山临水,惹起平生心事。
一场消黯,永日无言,却下层楼。
本想再写两句我的感想,又觉得不免画蛇添足。有时候,甘心留白,大概也是件很难得的事吧。
PS. 作者姓洪,单名应该是王字旁右边一个茶(王茶)。打字打不出来,故在此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