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新季节的开始,常常伴随着大自然某种鲜明的变化。每个季节,都由每个季节自己的标志物。
在小学一年级的课本中有一篇课文叫《四季》:
草芽尖尖,他对小鸟说:“我是春天。”
荷叶圆圆,他对青蛙说:“我是夏天。”
谷穗弯弯,他鞠着躬说:“我是秋天。”
雪人大肚子一挺,他顽皮地说:“我就是冬天。
对于小孩子来说,他们最喜欢的可能就是冬天,因为冬天和雪是密不可分的,很多文学作品也用雪来表现冬天。在二十四节气中,有两个和雪是有关的,分别是大雪和小雪。人们通常把冬天的雪称为“瑞雪”,因为雪可以冻死一部分的害虫,雪水渗透到土壤中,能改善土地湿度,有助于庄稼生长。就像俗语说的: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
《给孩子们说二十四节气.冬》,由儿童教育专家若虹妈妈撰写,针对孩子们的兴趣特点,用亲切生动的语言,介绍了冬季节气的物候特点、风俗节日、经典诗词、农事活动等,力图让孩子们通过了解节气,与大自然、农事活动、节令习俗亲密接触,使传统文化教育有温度、有触感。
若虹妈妈一直处于儿童教育第一线,本名滕云,曾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十数年,《给孩子们说二十四节气》是若虹妈妈为孩子们精心创作的一套能听、能看、能读、有声、有色、有趣的二十四节气的普及读物。此外,由知名艺术家林帝浣所作的插画也是本书的一大亮点,以中国传统绘画的意境,淋漓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韵味。
二十四节气,于中国先秦时期就已经订立、到汉代完全确立的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它把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始于立春,终于大寒,周而复始,既是历代官府颁布的时间准绳,也是指导农业生产的指南针,日常生活中人们预知冷暖雪雨的指南针,是中华民族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成果和智慧的结晶。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在国际气象界,二十四节气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我国古时民间习惯以立冬为冬季的开始,我国幅员广大,除全年无冬的华南沿海和长冬无夏的青藏高原地区外,各地的冬季并不都是于立冬日同时开始的。吃饺子:立冬节气,有秋收冬藏的含义,我国过去是个农耕社会,劳动了一年的人们,利用立冬这一天要休息一下,顺便犒赏一家人一年来的辛苦。有句谚语“立冬补冬,补嘴空”就是最好的比喻。在我国南方,立冬人们爱吃些鸡鸭鱼肉,在台湾立冬这一天,街头的‘羊肉炉’、‘姜母鸭’等冬令进补餐厅高朋满座。许多家庭还会炖麻油鸡、四物鸡来补充能量。
“小雪到,吃糍粑”,是我国江南水乡的一种传统习俗。每年的这个时候,大人和孩子们都会放在嘴上唠叨着:今天几号了,还有几天就要到小雪了,谁家的糯米碾好了,谁家的还在场上晒着呢。这时候小孩子们都很兴奋,觉得就象过年似的。有时候天不作美,糯稻收晚了,大人们不准备做着吃了,可是拗不过小孩子,就想办法借得一点来做了吃,解馋哦!
孩子们是最盼望下雪的,等到积了厚厚一层的雪,就可以快乐地打雪仗,堆雪人了,来和大雪来一场亲密接触。到了晚上,一家人围坐在一起,读读书,做游戏,屋内笑声阵阵,温暖如春,屋外白雪飘飘,寂寥清绝,是不是如同神仙一般!
你的孩子会背节气歌吗?你多久没有给孩子讲过二十四节气相关的老故事和文化习俗了?若虹妈妈的《给孩子们说二十四节气》,是在帮助孩子们寻找到与自然连接的门,引发孩子对周围物候、动植物变化的关注,在不同的节气中去寻找不同的自然之美。在节奏不断加快的生活中,让孩子的内心走向平静,也将会带领孩子找回民族文化的自信。
惊蛰到,虫儿鸣,桃花开;清明来,雨纷飞,思故人;立夏到,樱桃红,看芍药;大暑至,萤火虫,打灯笼;秋分到,霜叶红,枫林满。寒露来,菊花开,叶儿落。小雪和大雪,雪纷落,雪人跑……拉着孩子的手,从作者手书以及趣味的解读中,去体会到时节之美,去感受生命的美妙与真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