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诗词大会(禾苗小剧场第二季第三场)

禾苗小剧场

时间:2017年3月3日

项目:班级诗词大会(禾苗小剧场第二季第三场)

地点:四年级六班教室

班级诗词大会如约而至,从准备、策划、实施,历时一周。虽有瑕疵,如选题难度区分度不明显、临场调度不流畅等等,却是一次极好地尝试。开展班级诗词大会,我认为,可以达成多重目的——

1.激发学生背诵和运用诗词的兴趣,进而热爱诗词,热爱中国传统文化。

2.利用“班级对抗赛”和“个人对抗赛”的形式,增强团队合作意识,凝聚团队力量。

3.给班级的孩子们提供优质的自我发展与展示的平台,学习有保障,素质有锻炼,让每一个孩子都有“确证”自己的机会,实现自身的独特价值。

4.提升班本课程的“自我开发能力”,在实践中反思,在实践中提高,依托实践,从实践中深化认识,提炼规律性的东西,逐步正规化、序列化。

说完目的,再说说“选题”。

因为各方面的条件有限,不能像央视的《中国诗词大会》一般,进行全方位的模仿,不现实。只能部分借鉴,适时改变。恰好,寒假中,孩子们都已经背完了《中国小学生必背古诗词80首》,于是,我以这本书为出题的“蓝本”,模仿与改变央视的《中国诗词大会》,确立了以下两项活动——

1.团队对抗赛。包括诗词识别题、上下句对答题、填字题。

2.个人对抗赛。比拼“飞花令”。

规则——

团队对抗赛,一共十支队伍,每支四至五人,全班参与。共十场,每场两两对抗,胜出组有奖品。

个人对抗赛,胜出队伍挑选能力最强者参加,两两对抗,胜者进入决赛,决出本场冠军。

分组对抗

大赛一触即发!

莫急,先看看孩子们的赛前准备情况——

赶紧再商量再商量
再好好背背
听听组长说的啥

赛前,团队准备,分工,提问,制定策略,一个也不能少。

上,比赛实况——

面色凝重
胶着
举手还是不举手

抢答成功

一枝独秀

赛中,当预备声发出时,每一位参赛的孩子瞪大了眼睛,紧盯屏幕,绝不漏看一丁点细节。双方的双臂几乎同时扬起,谁举手更快,谁来回答,“裁判”的眼睛最挑剔,最锐利。洪亮的“诗词”一次次响起,“正确”声换来一次次掌声。

当然,也有“抓耳挠腮”的时候,对抗的两队队员们,彼此瞧着,都想第一个回答,可就是怎么也答不出。空气凝固,气氛紧张,胶着。“5、4、3、2、1”,读秒结束,“观众们”齐呼答案,再看队员们,要么一脸“恍然大悟”,要么一脸“无辜样”,要么一脸“无可奈何”。

有的组,乘胜追击,趁机一举拿下比赛;有的组,绝地反超,四比三险胜,全组兴奋异常;有的组,犹犹豫豫,错失良机,只得抱憾……短短十分钟一场的比赛,却是以能体验到生活中不易体验到的情绪。很难说那是什么,可它就是在那里发生着。

比赛终有结果,如下——

比赛结果

结果一出,进入到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惩罚”环节。说是惩罚,也不是惩罚。失败组需要自由出一个小节目,直到征得观众的满意才能过关。

30秒的小组商量时间,1分钟的展示时间。再上图——

临场笑话
不得了的舞蹈功底

催笑,不易。

激动人心的“个人赛”开始。

第一次“飞花令”,大家表现的特别紧张。一两个回合,或胜出,或败下阵来。最后一场比赛尤其精彩,五六个回合之后,硝烟还在弥漫,特别是男选手在“五个数倒计时”的时候,突然想起一句诗,脱口而出。这给女选手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还好,算是应对过去。

比赛有输赢。这份难得的体验证明了每位参与者都是胜利者!

反思本次课程,有许多不足的地方,要着力改变。框架,细节,过渡,需综合设计,逐渐完善。

第一步总是难得,迈出第一步,路就有了方向。如鲁迅所言——

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变成了路。

最后,上“干货”——“班级诗词大会”的题目。看看你能答出多少。

够胆,邀请您加入。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