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建莉的《最美的教育最简单》,于我而言,它是我的第一本育儿启蒙教育书。书中的一些观点,颠覆了我所听过的育儿方法——比如,在处理孩子之间的矛盾上采用“三不”原则:不干涉、不怕吃亏、不生气。再比如,信任教育,给孩子自由。让孩子拥有一个快乐的童年比一味地学知识来得重要。以下几点为我从书中得到的一些启发,分享给宝妈们!
一、停止唠叨和讲道理
“不要乱涂乱画”
“小心,别把玩具弄坏了”
“快点吃饭,别看电视了”
“你看隔壁家的小孩,哪有你这么不听话”
表面上,乖乖吃完饭,父母说什么就做什么的孩子,是大家心中的好孩子形象。可实际上,在一个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世界对他来说是全新的,他从零开始去触碰、去感知、去构建自己对这个世界的认知,事事充满好奇与不解,难免会做出一些“不听话”的举动。可往往有很多父母,因为成长经历的关系,积累了很多个人经验。以有限的经验,来指导教育自己的小孩。不仅存在盲目比较,有时候还存在扼杀孩子创造力的行为。比如,上面的那些句子,是我常听到的一些父母训斥孩子的话语。甚至想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试图让孩子明白。可对于涉世不深的小小孩,怎么会听得懂像天书般的道理。因此,与其言传不如身教。
我遇见2种妈妈。
她们遇见同样的一件事情,会有2种不同的处理方式。
每天看妈妈用唇膏涂嘴唇,好奇唇膏是什么,怎么用,然后会趁妈妈不在的时候,打开看看,但因为自己不会用,于是把唇膏给弄断了。
A妈妈第一次见了,内心难免会不快。毕竟那是自己喜欢的唇膏,但A妈妈并未因此责怪自己的宝宝,而是教孩子怎么打开唇膏,怎么用,什么人在什么时候可以用。
B妈妈见了,二话不说,就开始批评孩子:
“叫你不要乱动,你就是喜欢乱动,这不,又把妈妈的东西给弄坏了,下次再乱动就打屁股”
这2种方式,哪种对孩子更好呢?哪种对孩子更有指导意义呢?答案很明显吧。一管唇膏的钱没多少,因此而伤了孩子的那份好奇心显然更得不偿失。可多少家长能控制住自己的情绪呢?
在《最美的教育最简单》一书中,我颇为赞同作者的观点:身教大于言传,引导比讲道理来得重要。
二、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
以下为书中的一些摘录:
孩子的大脑发展最适合的地方是温馨的家庭,最佳的营养是安全感,最好的刺激是父母的陪伴。有了这些条件,不必整天送孩子去上补习班或才艺班,他的大脑都会健全地发展。
坚持‘隔代帮忙’而不是‘隔代抚养’,让孩子基本上天天都能见到父母,经常有和父母亲密接触的机会。
温暖的怀抱、慈爱的眼神、温柔的话语、肌肤相亲,是一个有智力的生命能正常成长的不可或缺的东西。
三、学会自我完善
我有2个朋友,她们分享给我的育儿观点有2点,特别打动我:
1.我的宝宝教会我好多东西。
2.我的宝宝让我想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带过娃的人,多少都会发现孩子就像一面镜子,你是什么样的,通常都会通过孩子的言行举止投射出来。我印象很深刻的是,去年回家和小侄女一起吃饭,后来因为中间她因为分配不均的问题在那里大吵大闹,后来,我控制不住情绪朝她大吼。到了晚上,她因为和弟弟一起玩玩具时,发生了争执。我中间做调解,她不乐意,并突然站点起,大声嘲我喊:不要你管,谁叫你中午吼我了。
后来,反思了这件事。觉得有一些地方做得不到位:
1.不该对孩子发火。
2.不该干涉孩子之间的矛盾。
做到让孩子们自己解决他们之间的矛盾。如果按传统的方式,一般都会这样说“弟弟小,你是姐姐,要以大让小”。这句话,听着就觉得委屈,因为在小孩子的观念里,没有“让”的观念,更不明白,为什么姐姐大就要让弟弟。这本身的道理就很难讲通。反而,不插手,不干涉,让他们自行解决矛盾,也能进一步学会如何和同伴相处。
而在自我完善中的反思,则可以更进一步:
1.半个小时效应。
做到不在孩子面前发火。不管自己有多生气都不要发火,转移注意力,等过了半个小时后再来处理问题。
2.关爱有度:
要全心全意爱孩子,更不要丢失自己。尤其是面临与孩子分离时,要学会去调整关爱的方式。分离,并不意味着放弃对孩子的关爱。如,孩子离开你的怀抱,开始学会行走。如孩子离开家,去求学。
关于育儿,更多的经验,都来自于抚养过程中的一些体悟,谨以此勉励自己在宝宝出生后,能开放地接纳宝宝的成长,不以过往固有的经验来批判与指责孩子,让Ta拥有一个健康向上开放自由的成长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