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绿袄之联想

    洗完澡顺手抄起的“绿袄”,小纪检指着我“NAI NAI”嚷起来。“姑姑洗完澡冷,借奶奶衣服穿一下,还会还给奶奶的”,小纪检无视我的解释,继续“NAI NAI”地嚷着,四五番后见我没有脱下来的意思,急得一边哭一边抓住床棱往外爬。无奈我只得把小绿袄脱下来,交给闻讯跑进来的奶奶。

见我把小绿袄脱下来后,已被妈妈抱在怀里的小纪检停止哭泣,泪汪汪得我们,委屈极了!奶奶呢,高兴的说“娃没白哄啊!”

反倒我,好像成了外人了!

这种戏码几乎天天上演,这是妈妈的、这是爸爸的,这是奶奶的,这是爷爷的,规规矩矩各就各位,不能混淆。

很久以前看到过解释这种现象的:这种规矩中不含有任何偏袒的味道,这大概就是孩子们对世界最初的认识。

成人中常讲的“边界感”跟孩子的眼中的“规矩”有什么区别?前者是进行过大量加工处理过的,是成人对规则的认同;后者则没有经过任何的教育培育,是一种天生、单一的行径。

再深入一点,这是否涉及到权利:如果小绿袄是小纪检的,我换成小纪检的同龄人,同样的情形,或者再大一点,我们成人会怎么处理?认同小纪检维护权利的行为,还是劝小纪检学会“分享、互助”。

显然18个月的小纪检是不理解我和奶奶间的行为(互动),我们也无法一时半刻就让小纪检明白为何奶奶允许我穿她的衣服。对于小纪检的阻止,我们非但不会批评小纪检“自私”,反而会觉得“贴心”,而此间小纪检中是没有任何情感偏袒的。

大人依据自我认识、情感给行为贴上标签。

把我和奶奶换成爸爸妈妈,小纪检会如何反应?妈妈穿爸爸的衣服时小纪检也会指出,当妈妈说“妈妈穿一会,会还给爸爸的”时,小纪检常常会认可这个行为,不再继续纠正。

亲疏有间,可见这个过程中“情感”因素也在起作用。

这是不是涉及到“亲密关系”?爸爸妈妈是小纪检最亲密的,奶奶次之,我前面还排着其他人。小纪检允许爸爸妈妈间可以互穿,却不允许我穿奶奶的,显然,小纪检有所偏袒。

随着小纪检慢慢长大,小纪检会不好慢慢允许我穿奶奶的?我想会的,一方面是因为小纪检认识逐渐丰富,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我跟小纪检亲密关系的加强。

某人约看月亮拒绝了,现在有点后悔了~~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