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是马拉松,胜者不一定是跑得最快的。
越是勤奋的人越输不起,越是输不起的人越勤奋。
春秋轮换之间,无数风风雨雨,实际上未有片刻一帆风顺。
人生就像马拉松长跑,最后的胜者是那个最能坚持的人,掉队的竟然都是聪明人。
“人们倾向于只看到贼吃肉看不到贼挨打……”
教育的根本其实只不过是“见多识广”。然后再用5到10年时间定义一个属于自己的人生方向,为之奋斗,为之坚持,不知停歇地努力上10年20年。有些成功靠运气,可是持续的成功却与运气无关。
朱敏 赛伯乐(中国)投资公司 董事长
希望时间也是我的朋友
人生犹如白驹过隙,瞬间而已。
人生苦短,去日苦多。每个人都想掌控时间这个最重要的资源,可实际上总是无能为力。
商业世界瞬息万变,我觉得制定了计划也不一定管用。新东方只懂得风雨兼程,勇往直前。至于说最后会有一个什么样的结局,已经不在我们应该担心的范围之内。我相信只要方向是对的,哪怕道路再曲折,也终将能够走到我们心中的目的地。
人生充满了不确定性和戏剧性,但有一件事是确定的——时间只与那些努力的人做朋友。
能够登上金字塔顶端的只有两种动物,一种是雄鹰,一种是蜗牛。雄鹰拥有矫健的翅膀,所以能够飞到金字塔的顶端,而蜗牛只能从底下一点点爬上去。雄鹰飞到顶端只要一瞬间,而蜗牛可能需要爬很久很久,也许需要坚持一辈子才能爬到顶端,也许爬到一半滚下来不得不从头爬起,但只要蜗牛爬到顶端,他所到达的高度和看到的世界就和雄鹰是一样的。我们大部分人也许不是雄鹰,但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拥有蜗牛的精神,我们可以不断地攀登自己生命的高峰,终有一天,我们可以在无限风光的险峰俯视和欣赏这个美丽的世界。无论是雄鹰,还是蜗牛,都因为它们的勤奋和努力,就有了时间作为自己的朋友,每一分、每一秒,它们的生命都因此有了它们自己确定的意义,而非虚度。
做人要勤奋,做人要执着,但做事不一定要图快。马跑起来比骆驼快,但骆驼一生走过的路却是马的两倍。没有人见到过在沙漠里狂奔的骆驼——除非那头骆驼疯了。我喜欢笑来的观点:一切都靠积累,一切都可提前准备,越早醒悟越好。人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但是有的人一生过得很伟大,有的人一生过得很琐碎。如果我们有一个伟大的理想,一颗善良的心,我们一定能把很多琐碎的日子堆砌起来,变成一个伟大的生命。
俞敏洪 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 董事长
人是没办法管理时间的,时间也不听从任何人的管理,它只会自顾自一如既往地流逝。“管理时间”只不过是人们的一厢情愿而已。
要管理的不是时间,而是自己。人们生活在同一个世界,却又各自生活在自己的那个版本之中。改变自己,就意味着属于自己的那个版本的世界将会随之而变,其中也包括时间的属性。开启自己的心智,让自己能够用最可能准确的方式思考、观察、记录、总结、分享和行动,那么自己的时间就会拥有不同的质量,进而整个生活都必然因此焕然一新。
人生的幸运在于能够“用正确的方式做正确的事情”。而什么是正确的或者更好的方式,什么事情真的值得去做,需要培养出良好的心智才能做出尽可能准确的判断。若真的做到“用正确的方式做正确的事情”,那一瞬间,时间无需管理(当然就算想管其实也没人能做到),它是你的朋友,陪你亦步亦趋走到最后的朋友。
不思考的人是没有问题可问的。会思考的人有问题却往往并不去问他人,因为他们最终能够自己解决那些问题。
老师不是神仙,没办法解决或回答清楚所有学生的提问;但,认真对待每一个学生的提问,并尽力清楚地回答确实应该是老师的责任。
我教得最好的是作文。我很少在课堂上讲语法、词汇、修辞之类的东西,因为那是学生可以自学,或者很容易自学的东西。我更喜欢讲思维方法,因为我认为这才是关键所在。只有想清楚了,才可能写清楚。想不清楚,甚至连写出来的必要都没有。讲作文课也是最开心的事情之一,因为作文课实际上是思考课。自己思考原本就是件很快乐的事情,教别人思考实际上是学习思考、锻炼思维的最好方法。我的学生也很开心,因为他们听懂了我告诉他们的话,“只有学会正确地思考才意味着真正进化成人”。
“没有时间了”,是“时间恐慌症”患者脑子里唯一反复闪现的一句话。巨大的压力,极度的恐惧,使患者的身上集结并综合了一切矛盾:他们既勤奋又懒惰,既聪明又愚蠢,既勇敢又懦弱,既满怀希望又时时刻刻面临绝望,既充满自信又随时随地体会卑微
可是,明显有一些人,尽管数量上并不是大多数,在用另外一种状态生活。他们从容,他们优雅。他们善于化解各种压力,安静地去做他们认为应该做的事情,并总是有所成就。他们最终甚至可以达到常人无法想象的境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面临着同样的困境,这些少数人又究竟是怎么做到的呢?
心智的力量:每个人所拥有的心智力量各不相同,而心智力量的差异会给每个人的一生带来无法估计的价值差异。
不管什么方法,都要通过实践才能获得效果。有没有用,不去做怎么会知道呢?问题在于,实践要花费时间,而每个人的时间都因有限而宝贵。当我看到这样的学生,不得不打心眼里替他们着急:“你怎么还在浪费时间想这样没用的问题呢?要是你早就开始实践的话,现在不就能知道那方法是否真的有用了么!”
我觉得你的方法颇有些道理,但我不是很确定。问题在于,如果我决定使用你的方法的话,那么就好像是投资一样,是要投入时间、精力,甚至金钱的。如果在我根本不能确定我的这个选择究竟能给我带来怎样的结果的情况下,我就投入时间、精力和金钱,那我不就是连傻瓜都不如了么?所以,你必须告诉我,你的方法到底是否真的有用?如果答案不是确定的,我才不会采取行动呢。
有些人——估计是大多数——还在疑惑“……可是,我学这个到底有什么用呢?”的时候,另外一些人——肯定是少数——心里想的是“不知道学它究竟有什么用……但正因为不知道有什么用,才可能更有价值呢!”——或者他们根本就没想过这个问题,时间干脆都花在直接去学上去了。
所有的方法无非两种:正确的,或者错误的。作为老师,尤其是负责任的老师,告诉学生的方法应该是(至少这些老师认为)有效的并且合理的。如果连负责任的老师的方法都竟然没用且不合理,那就只能说学生运气实在不好,竟然遇到了最不可能的情况。然而反过来,作为学生,其实只有一个有效并且合理的选择,那就是按老师说的去做——确实去做了,并且坚持到底,那么方法是对是错,自然就会明了。
面对相同的问题——“为什么要学习”,心智能力的差异竟然会使人们因为相同的理由——“不知道学习有什么用”——而做出竟然完全相反的选择。
时间质量的不同——这不是所谓的“时间管理技巧”可以弥补的。因“不知道学习有什么用”而拒绝学习的人,会在接下来的日子里虚度无数光阴,哪怕他们天天“科学地”制定计划,编制“任务列表”。而与之相反,因“不知道学习有什么用”而选择努力学习的人,每时每刻都充满了收获,并且会在将来的某一天获得更多的“意外”收获,哪怕他们可能显得“漫无目的”——结果真的是天壤之别。
这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差异——除了看得见的相貌、身材、出身、财富之外,还有看不见摸不着的心智力量的差别。常常听人慨叹,“人与人之间怎么会有那么大的差异呢?”而事实上,我们应该对此毫不惊讶才对。
心智力量的不同,最终会使一个人无论是在学习上、工作上,还是生活上与另外一些人相比可能产生不可逾越的鸿沟。
如果不做事的话,是不会暴露自己的缺点的,因为人只有在做事的时候才会暴露缺点。这就是为什么大多数人并不自知的重要原因——人们正在做的往往是别人让他们做的事儿。在任何一个部门或团队里,上司做的事情全部是显性的,所有下属或者成员都可见的;而下属和成员之间往往并不相互非常清楚对方正在做什么。于是,下属们更容易“共同”地看到上司的缺点。钱钟书先生有个很有趣的描述:“猴子要爬到树上,我们才看得见它的红屁股”。可是,换个角度来看的话,树下的猴子们之所以没有看到或者看不到身边的猴子们的红屁股,只不过是因为它们都蹲在地上。
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几乎所有那些不停地抱怨“上司的愚蠢”的人只有一个共同特征:他们只不过是把“上司很愚蠢”作为自己偷懒的借口而已——他们的可笑与可悲自己并不知道:既然上司那么愚蠢,又为什么要用自己宝贵的生命中的大部分时间为那个愚蠢的上司打工呢?那些少数能够提出建设性意见的人,是不会抱怨“上司很愚蠢”的,因为,他们要么想办法帮助上司解决问题,要么就在爱莫能助的时候选择离开去自行其是。
心智力量的不同,使不同的人面对相同的境遇时,会产生不同的反应,得到不同的结论,最后做出截然相反的选择。
有的时候换一个环境意味着放弃过去所有的积累而彻底重新来过。
一定要问清楚自己这个问题:我不喜欢做这件事情有没有可能仅仅是因为这件事儿我并没有做好?要是因为自己没有做好而不喜欢,就要分辨另外一件事儿了:做好这件事情究竟对自己有没有意义?如果有,那就要努力做,直到做好为止——没有其他选择。
现在说另外一个方面。人们总说他们真正感兴趣的是别的事情。可事实上,那应该仅仅是因为他们还没开始做那件事情,所以还没有在那件事情上遭受挫折而已。因为还没有遇到过挫折,还没有证明那件事情他们做不好,所以,那件事儿对他们来讲确实具备很大的吸引力。事实上,当很多人真的放弃原来做的事情,然后去做新的、所谓真正感兴趣的事情的时候,他们最终会发现,这件事想要做好同样困难重重,挫折不断。没有多久,这些人又会因为做不好这件事而失去兴趣,然后开始幻想做另外的事情
兴趣并不是很重要。只要一件事儿你能做好,并且做到比谁都好,或者至少比大多数人好,你就不会对那件事情没兴趣。
方法固然重要,但是比起“用功”来说,方法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最重要的只不过是:重复,不间断地重复,重复一年以上。
所有学习上的成功,都只靠两件事:策略和坚持,而坚持本身就是最重要的策略。
坚持,其实就是重复;而重复,说到底就是时间的投入,我是说,大量的时间投入。
为了学会英语,我下的功夫是很大的。下面举几个具体的例子:坚持每天听写A4的纸20页,不达目的决不休止,晚上开会晚了也要补上。从1980年1月31日到1983年2月为止,3年内写了一柜子的听写记录,用去了圆珠笔芯一把,听坏电子管收音机9部,半导体收录机3部,单放机4部,翻坏词典2本。”俞敏洪也是个做他想做的事的时候超常用功的人。他怎么学英语的我并不知道,但是我知道他为了把新东方做大,要提前一年安排下一年的时间表;他的Outlook日程表打印出来要每天一页纸,并且满满的。即便是李阳,我相信他的漂亮发音并不仅仅来自于天分或者是所谓的“疯狂”,而是,他“疯狂”了许多许多年。
相对于坚持,方法有多重要呢?很多的时候,哪怕说不重要到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地步,其实也并不是特别过分。所以,有那么多的人在不停地寻找更好的方法,是件非常可笑却又不得不令人扼腕叹息的事情。
与其不停地找更好的方法,还不如马上开始行动,省得虚度更多的时间。
一个人智商很高,可能会被我们形容为“聪明”。然而,一个人的心智能力非常强大的时候,我们往往会用另外一个词去形容——“睿智”。我们常说的“智慧”,往往与智商无关——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有人能够用他的“聪明”成功获得博士学位,却可能因为缺乏足够的“智慧”而上当受骗——尽管遇到的可能是已存在了千百年的骗局。所以,人们总是习惯于在“聪明”前面加上一个“小”字,而在“智慧”前面却加上一个“大”字。
心理学家们认为,人之为人,在于我们具有特殊的“大脑额叶”,正因如此,我们才具备其他动物很难具备的一种能力——“反思能力”——也许恰恰就是人与猴子之间3%不到的差异的具体体现。有了反思能力的
即使在最恶劣的环境里,人们也会拥有一种最后的自由,那就是选择自己的态度的自由。”
不再让自己成为大脑的奴隶,而是选择翻身做主人。
痛苦就是这样,一旦我们能运用心智把自己的注意力转移到其他地方去的时候,痛苦就会几乎自动消失,在你重新注意它之前,它不会回来。
如果说记忆本身是葡萄,那么回忆的过程就是发酵。每个人都有努力使自己的历史变得更加清白、更加美好的倾向,所以,往往会不自觉地给自己的记忆进行各种形式的修补、甚至进一步精加工,然后才会觉得心满意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