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哲学思维学习:
最开始接触哲学是 因为一个哲学专业的同事,给我们举了一个简单的例子,哲学就是了解事物的本源,比如一扇门,为什么会有一扇门?为什么要设计在那个位置?为什么叫做门?它最开始是怎么来的?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直到它的起源位置。这么追问下去,我当时的想法就是~没必要,觉得知道有个门,知道怎么用就可以了,问这么多的问题好像意义并不大,毕竟还是实用主义优先,自己也不是什么科学家 研究院之类的,只是觉得这种发问方式可取,特别对于我这种不会问问题的人,可以引导自己思考,提出问题。不料后面自己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哲学的思维与使用挺广泛并且实用。
1、学习《数学分析》
数学给大多数人的印象是~ 难,我自己了解与学习了一段时间后,发现数学真的~很难。第一节介绍实数,实数嘛,从小学到大,都知道对吧,包括有理数和无理数,有理数就是有限循环小数或无限不循环小数,无理数与之对应当然就是无限不循环小数,那么问题来了,请证明根号2是无理数,我当时就泪奔了,之后与一个数学爱好者交流,他问 有理数多还是无理数多?自然数多还是整数多?为什么1+1=2?我听了之后一口老血喷出,对方严正其词的告诉我,陶哲轩实分析里面有1+1=2的证明,我能说什么,只能五体投地。虽然不懂,但还是坚持把那本数学分析的教材(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史济怀教授主编)看完了,当然是结合视频学习的。看完之后略懂数学专业的同事说的,以前学的数学充其量只能叫算数,很多估计数学的门都还没进去,我就是那个想进进不了的门外汉。通过尝试看懂一些证明过程的摧残,发现好像其中居然真的蕴含着数学之美,史济怀教授擅长“创造”一些不等式来证明,而他给出不等式有时候就类似1+1=2大家都认同的公理,而又刚刚好能够证明出所给题目,当然也有其他的方法,瞬间发现数学也没有那么死板,只有符合,证明过程还可以“自创”不等式 ,神奇乎,当然需要大量的积累与探索才能达到这样的境界。
纵观整个数学学习过程,尤其是数学证明,其实就是追寻数学本源问题,哲学思维的刨根问底,非常熟练的掌握基本定理,很多复杂的问题就是通过基本公理定理解决的,而知道与能够应用之间,还有十万八千里,还需要一个西天取经的磨炼。
2、阅读李淼(淼叔)系列
三本书籍:《给孩子讲宇宙》《给孩子讲量子力学》《给孩子讲相对论》
大到整个宇宙,小到微观粒子,你可以发现宇宙的浩瀚无穷,也可以感受量子的神奇所在,所有的物质都是由微小粒子构成,原子由原子核和绕核运动的电子组成,而这些电子有一定的运行轨迹,正是这些运行轨迹构成物体间的稳定性与可变性(书中举了交际舞的例子形象生动)。关于微小粒子的研究也是科学家或者天文学家用哲学式的发文最终发现的,大概有一系列 为什么会有桌子?为什么还有杯子?为什么杯子里的水不会流出来?为什么放在桌上的杯子不会掉下去?等等的问题,一直追究到原子核外的电子运行轨迹,及其与周围原子之间的作用,与同类原子之间的作用,才有我们看到整个世界。大的方向就是银河系,整个宇宙,月球围绕地球转,行星围绕太阳转,那么月球是怎么产生的?为什么会这么规律的运转?地球为什么会有生命?形成生命的条件是什么?正是这些问题,才有了万有引力的发现,有了相对论的发现,有了黑洞的发现,有了宇宙爆炸学说,以及还未被证实的宇宙膨胀说和反物质。
物理、天文学也都离不开哲学式的发问,引发好奇,才能有所研究有所发现。
3.正在读的《基因传》
物种起源,当别人还沉浸在收集化石的喜悦,做着分类化石的工作时,达尔文已经跳出了这个圈子,开始思考化石形成的规律,将眼光放在浩瀚的生物界;孟德尔种植豌豆,思考不同性状能不能遗传,于是将具有不同特性豌豆种类进行杂交;摩尔根好奇于有的性状下一代有而上一代却没有,不怕脏不怕累的进行果蝇实验,实现遗传与进化的统一。这些科学家源于探索真理的热情,在外界没有支持,甚至有的还遭受打压的情况下,依然忠于自己的研究并且做到矜矜业业,这份对于科学的态度是很多人不会去实践的,而这份热情正是源于对世界本源的好奇,哲学激发好奇,提供动力(感觉像给哲学打广告,我真的没有广告费)。
勤于思考,勇于探究,哲学思维,付诸行动,发现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