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落实字词、理解文意、熟读成诵;

3、感受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特点。

重点:落实字词、理解文意、熟读成诵

难点:掌握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的祖国,山河壮丽,风光秀美,引得文人墨客为之倾倒,为之歌唱。我国北魏时期著名的地理学家郦道元为我们留下了一篇篇脍炙人口的游记散文,《三峡》就是其中一篇。让我们一起走进那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三峡画卷中来吧!

二、初读课文 读准句读

1、教师范读课文,生注意听准字音、停顿;引导学生发现本文语句的特点——本文多用四字对偶句,又兼用散句,使文章读起来朗朗上口,很有节奏美感。明确,四字对偶句一般二二停顿。

2、生自由朗读,注意读准字音、停顿;自我体会语气语调

注意:

自/三峡七百里中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沿/溯/阻绝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清/荣/峻/茂

3、生齐读课文,思考:本文写了什么内容?       

三、再读课文  理解文意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结合注释及工具书,同桌间相互疏通,有不理解出提出来。

注意:“阙        绝        奔        湍      清      霜  ” 等词词义 ,并分类归纳文言词语。 

【设计意图】这是第三单元的一篇教读课文,要让学生在七年级学习积累文言词语的基础之上,重点训练学生借助注释与工具书读通、读懂文言文,解决字词,并能用通顺的现代汉语翻译文章,会按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用、词类活用归纳整理词语。

四、研读课文  欣赏三峡之美

请同学们交流讨论

1.三峡的山有什么特点?找出相关语句,简单概括。

2.三峡的水在不同季节各有怎样的特点?找出相关语句,简单概括。

3.文章三段对江水的描写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排列的?

明确:

1、《三峡》一文写山,突出高峻险拔、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自三峡七百里中”,交代峡之长。“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说明山高;“隐”和“蔽”,以天和日来衬其高,乃仰视所见,这两句正面刻画出山的雄奇险峻。“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从侧面突出了山峰的险峻、江面的狭窄、峡谷的幽深。

2、写水,则重点表现夏水水流湍急,迅猛异常。接着描绘春冬之季水清、秋季水的清凉、悲寂。

写夏水句子:“夏水襄陵,沿溯阻绝……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写春冬之水句子:“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雪白的激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的清波,美丽的倒影,使作者禁不住赞叹“良多趣味”。

而到了秋天,则“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那凄异的叫声持续不断,在空旷的山谷里“哀转久绝”。三峡的奇异景象,被描绘得淋漓尽致。

3、作者重点写水,而水以夏季为盛,故先写“夏水”。为写水势,先写山势,这既能揭示水速的原因,又能使急流和峻岭相互映衬,能形成一幅险峻壮奇的图画。

【设计意图】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通过直观的认识、词句的揣摩将这些鉴赏变为自己的理解,进而真正了解《水经注》的文学特色,感受长江三峡雄伟的气势和秀丽的景色,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五、品读课文  感受三峡之美

同学们,三峡很美,你觉得三峡美在何处?试用“三峡的美,美在 (                          ) ”的句式来表达。如:

三峡的山美,美在重重的悬崖,层层的峭壁,遮天蔽日;

三峡的水美,美在水流湍急,迅猛异常,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生相互仿写

【设计意图】《新课标》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文言文教学更要积累语言,用心品味语言之美,仿句训练正好可以落实这点。

六.拓展延伸  丰富积累

背诵《早发白帝城》,找出它与本文的相同之处。

【设计意图】推荐课外阅读,一是方便与本文进行比较,加深对本文的理解;二是可以以课内带动课外,丰富学生的积累。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