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科普心理学的路上
在心理学的这条路上,我一直在思考,我是为了什么这么坚定的走在这条路上呢?
今天早上在辅导小渡们完成作业的同时,我也在不断的澄清自己坚持的理由。
前些年在心理学界一直有一个声音说,在中国心理学的春天还没有来,言下之意,心理学工作者的市场还没有到,不需要在这个上面做徒劳的努力。所以就呈现了这样的一个结果,中国有12万人考取了心理咨询师证,但最终却只有不到4万人在从事心理咨询或者心理健康的工作。大家会说,根据国情,根据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等待心理学的春天的到来。
这两年有业内人士乐观的表示,心理学的春天已经来了,因为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频出,危机事件时有发生。但是很多人还是会选择等待,等待机会找上门,也是咨询师的固有的思维模式,不求不助,等你来到我的咨询室。于是从绿芽发出,等到繁花似锦,或许等到遍地落花还是不知道该做什么。
所以我就在想,心理学的春天的到来是我们等来的吗?如果我们这一群对心理学感兴趣的,愿意在心理学路上努力的心理学工作者,什么都不做,这个春天自然而然的就会来吗?
不是的,我认为心理学的春天是我们这一群人召唤出来的,是我们努力的孵化出来的,迎接出来的,创造出来的!
我们接着思考第二个问题,2017年人社部取消了心理咨询师的资格认证考试,心理咨询师被归入到社会工作者的范畴。心理咨询师的工作和社会工作者的工作有什么区别呢?
过去的心理咨询师更多的是坐在温馨、高雅的心理咨询室里,等着来访者来预约,不求不助。所以在发达的大城市里,心理咨询的量比较大,而普通的小城市,要么找不到心理咨询师,要么老百姓们根本就不知道心理咨询师这回事儿。
而社会工作者会更多的去到居民中间,未有困难的居民排忧解难,去为他们链接资源,解决他们当下的问题。也就是说,社工的工作会更主动,对老百姓来说更贴心,会给居民普及各方面的知识,也会想办法赋予居民能量。也就是说社会工作者的工作方式是更主动的,会去科普会去分享,只要是有利于百姓,有利于居民的事情,社工都可以去做,为了帮助我们的居民更幸福的生活。
现在我们的心理咨询师已经被归入社会工作者的范畴。这其实是对心理学行业的一个福利。这样我们就可以更多的做心理科普的工作,更多的去分享心理学,让更多的人因为心理学而受益。
顺应社会潮流,顺应国家政策。韦老师带着一群杜老师,现在又要带着一群小杜。呕心沥血谆谆教诲就要提高杜老师和小杜们的科普能力,分享能力,心理工作能力。他教我们写作,帮助我们理解国家政策,培育我们的积极品质和积极情绪。提升我们的分享能力。让每一个小度都成为一个专业的心理工作者。有能力而且愿意去为社会做出一个心理工作者的奉献,出一个心理工作者的。从分享一本书开始,我们去感受别人的需要,去为别人的需要量身定制。去分享自己的经验。去真正的感受别人,觉察别人,奉承别人,理解别人,从而真正的帮助到别人。教小杜们写作,我手写我心,增强我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小杜们的分享能力提高了,写作能力提高了,口头表达能力提高了,又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个人人格完善成长。然后再投入到社会心理服务体系中,我们不是就推动了中国心理学春天的到来吗?不是就让更多的人因为心理学而受益了吗?不是就做了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