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
亲情是一方宽宽的海洋
我们在船头
孩子在船尾
现在
亲情是一湾深深的海峡
我们在这头
孩子在那头
吴女士这样形容夫妻二人和儿子的亲子关系。她和丈夫都是性格温和的人,自从有了孩子,两人几乎从未争吵过,平时也很少沟通。“孩子小的时候非常乖,经常粘着我,自从上初中以后,就不跟我亲近了。和他爸爸还偶尔有点交流,和我几乎就不交流……”说起儿子,语气中充满无奈,儿子和他们的关系,成了她莫大的心事。
儿子今年刚上大一,平时一回到家就钻进自己的房间不出来。见孩子平时不与自己沟通,她试图主动和孩子交流,却常常被拒之门外。儿子有时还爱发脾气,与自己顶嘴,不顾父母的感受,不顾家人的担心,从来不愿意与父母说心里话,不时还会做出一些令人不可思议的决定,说一些不着边际的话。这几年她和丈夫为孩子,真是操碎了心。
对于儿子的教育,吴女士和丈夫都比较宽松,也从来没有打骂过他。孩子的性格比较外向,在学校喜欢和同学玩,对同学爱心满满,人缘很好。但是在家里就不愿意说话,要么自己一个人在卧室学习,要么玩电脑,要么出去打球。“我们明明很疼他,他怎么就不和我们交流呢?”吴女士颇感伤心。
点评:
一个家庭如果关系不和睦,父母个性和行为方式对孩子有影响和伤害,会引发孩子各种问题出现。但这个家庭看起来是完整平静的,父母性格温和也疼爱孩子,对孩子的要求比较宽松,可是,孩子在青春期依然出现了不能与父母沟通的问题。这种情况也是当下很常见的一个现象。
如今的父母或多或少了解一些教育孩子的信息,会特别注意避免对孩子过于严厉苛刻,但同时也会走向另一个极端——对孩子特别的好,这位母亲便是如此,一直对孩子很好。只是这个好是不是孩子认同和需要的好呢?小时候母亲事无巨细,孩子不能独立自然又乖又依赖。但孩子的成长,是一个不断独立的过程,他会有越来越多自己的感受、思维方式、行为方式,需要体现自己的价值和存在感。而母亲显然没有认识到这些,在她的心里孩子一直是那个“小朋友”,凡事需要她去帮助、指挥、安排。虽然母亲感受到的是对孩子的关爱,但孩子感受到的是控制甚至是一种吞噬,已近成人年龄的儿子,为了避免这场吞噬,又不跟母亲正面对抗,“逃开”成为不得不选择的两全之计。在这段关系里,就这一点而言,反而孩子是更加成熟的一方。
另外母亲描述跟孩子的关系“从小爱粘着”“不亲近了”“不顾父母感受,不顾家人担心”看起来更像是同辈间甚至是情人间小恩怨的感觉。这个家庭里很可能母亲对孩子好,父亲对孩子好,而本该是家庭最重要的夫妻关系却放在了次要位置。
如今父母所谓的“不可思议”“不着边际”则是没有发现和陪伴孩子心路成长的体现,对于孩子的所做所想当然感到很突然。作为父母亲,在期待着孩子完全理解父母的同时先理解孩子,更多的看到孩子成长,了解孩子不同阶段特征以及内心的想法和需求,才能及时调整自己给予孩子支持,得到孩子的反馈。
不得不承认,父母陪伴孩子成长这一过程,也是一场“目送”,父母要承受越来越多的看到孩子的背影,回到和坚守自己的位置。母亲作为一个安全的港湾,父亲是为母亲提供支持的人,为孩子提供榜样的人。孩子逐渐走向成人的过程中,相信和鼓励孩子独立,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经营自己、经营夫妻关系上。同时不要因为亲密的关系而混淆了界线,尊重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才能活好自己,允许孩子活出他本来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