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月给在老家的母亲寄了一笔钱,母亲一个劲地说不要寄那么多,自己还有够用了,你们在外面不容易压力也大。
然后,嘴里不停地在说,你这孩子就是孝顺。挂完电话后,我在想,我真的孝顺吗?
我捏着良心算了算,一年陪伴老人的时间加起来还不到半个月,这半个月真正相处在一起的的时间加起来不超过50个小时。而这这50个小时里,能跟她说上话时间的也就十几个小时。
如果老人家能活到80岁,把相处的时间积攒起来最多也是60天。也就是说,如果按照这种的生活模式下,母亲的一生,跟我们相处的时间也仅仅只有60天时间。
想一想真是十分的愧疚,这愧疚惯了久了,就变成麻木了。
平常在异乡谋生,逢年过节才会回去,除此之外,就是每个月定时寄点生活费给她老人家,隔三差五的打电话给她,这些,在她眼里就是满满地“孝顺”了。
在漫长的365天里,都是她在静静的岁月里对抗孤独,一个人吃饭,一个人睡觉,一个人看电视,一个人在种地......
也有很多次,要把母亲从老家接回到这里来,但是一开口提出这个想法时,母亲就一口回绝了“我在乡下呆惯了,去你那儿住不了几天就会想着回来,还是不要打搅你们好了......”。
古人云:父母在,不远行,子欲孝,亲不待。
但现实是,故乡成了记忆,远方却成了生活,每一年的春节返乡,尽管车子堵成了长龙,但难抵归乡之急切。不为别的,而是路的尽头是自己白发苍苍的双亲。
《论语》有言:"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当父母的记忆开始出现乱码,当他们的等待变成沉默的秒表,中年人终于懂得:孝道不是传统文化的标准答案,而是用余生兑现的承诺。那些被错过的家长会、被挂断的电话、被推迟的旅行,都在生命银行里利滚利地累积成山。
此刻我握紧母亲布满老年斑的手,陪她看第八遍《还珠格格》。原来最奢侈的孝道,不过是允许父母在时光的债务危机中,继续当我们永远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