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晚上吃完饭,还先生驾车来到太公湖。刚走近湖边,就看到一群人在仰着头看树顶,我俩也跟着往上看,一棵树的顶上像是冒烟似的,弯弯曲曲,有点轻微的黑色。树顶怎么会冒烟呢?大家都在猜疑,有人说可能是小飞虫聚在一起飞,我觉得也有可能。这就是没有神秘,只有无知。
我俩继续往前走,看到一对爷爷奶奶在照看一个不到两岁的宝宝,宝宝来到太公湖边上,抓住横拦的铁链子往湖里看,爷爷在一边照看着。这时,奶奶急了,赶紧过来一把把孩子抱走,说:“怎么能让孩子在这里玩呢?”爷爷无奈,只好跟着离开湖边。从他们的互动中,我感受到奶奶的安全感不足,她觉得孩子站在湖边危险,爷爷则觉得站在湖边没什么,放手让孩子按自己的心愿玩,爷爷的安全感很足。宝宝被奶奶抱走以后,没有任何挣扎,又去推自己的宝宝车了。有可能他在湖边玩够了,或者他觉得这里危险,认同了奶奶的说法,或者接着就转移了注意力,对推车感兴趣了。当然,如果他觉得湖边很安全又没玩够,奶奶抱走他时会挣扎,一会儿再跑过来玩,如果他让同了奶奶的不安全想法,又想玩,他内心会纠结,想玩又不敢玩的感觉会令他难受。
我从旁边走着,看着这三个人的行为,能感受他们的感受,做出客观理智的分析。这就是当我们看别人的事情时,不涉及自己的得失,就能持中立的态度,做到旁观者清。然而,当和自己的孩子互动时,掺杂了太多自己的主观愿望,就很难感受到孩子的感受了,成了当局者迷。
比如中午吃饭,儿子边看手机边吃,总是忘了吃。我不停的说:“别看手机啦,赶紧吃饭吧。”儿子烦气的说:“让人听了不舒服的话,少说。”其实我在要求儿子时,我只感到我的着急上火,我的欲望太强烈了,我平静不了,也抽离不出来看事情,因此,我感受不到儿子的感受,不知道怎样表达才有效。再比如,当我听一个和我不相干的人诉说自己的不幸时,我会感受到对方的痛苦。可当我的朋友向我诉说她的不幸时,我太强烈的希望她和老公和谐,导致我感受不到她的痛苦,只有着急、指教。当自己做不到中立时,就切断了对外的感受力,只从自身的角度出发,去控制、指责,甚至导致冲突发生。
因此,要想自己能更好的感受外界的感觉,那就要保持中立,平静下来,才能感同身受,做出客观理智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