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天,小编想碰碰运气看是否能搜寻到一些关于万花筒的文献类文章。心想大概不会有人写论文探究“儿童玩具”吧,但还是想看一看,万一呢。于是,就很有缘的在知网看到一个关于万花筒记忆的摘要,便花了5毛钱下载下来。它的全篇只有一张PDF。
文章收录于中国作家出版集团2017年的刊物《中国校园文学》,这是一份始发于1989年的中小学生国家级文学月刊。也就是说这位天津小作家,还未成年呢。
初看一遍,欣然一笑。心想这是一次伴随稚嫩但用尽全力严谨的文学过程,语言逻辑通畅,言辞朴实优雅。文字透露着聪明和爱思考的劲儿,是个很有潜力的小作家。再看一遍,我的笑容逐渐消失了。这个年纪时,作为城市孩子,小编有定期领取的零花钱,舒适光鲜的运动衣,彩色屏的小灵通,台式电脑,和摆在货架上琳琅满目的玩具,但却从未想过这些东西的前世今生,也未想过物理意义和生物意义,更未想过卡夫卡或小王子。普通万花筒在见惯好东西的城市孩子眼里也只是简简单单一个玩不了五分钟的玩具,更别提银河、花果山、礼花和火焰。
是因为拥有太多,所以忽略,还是繁忙又急迫的童年让人无暇顾及应付不了考试的其他东西。没有人说得清成长过程是否完美,但每个人都一定有自己的遗憾。想象力这东西对于当下幸福感和未来人生的加持不言而喻,但对中国家长来说,它也只是自己孩子应该拥有的众多优势的其中一个,可惜,这些优势都排在成绩之后。
小编有一盒积木,从小陪伴到大,甚至成了年后还想再玩。不过是一些老式塑料材质的积木,被设计成了几种颜色,每种颜色是一个形状,这些形状可以拼成各种想象出来的东西。有动漫里的机器人、电影里的怪物、梦里的世界和书里的童话,他们都是小编今天写作的灵感源泉。它并不是乐高式的收藏品,做工也不精致,但就是舍不得扔。仅仅是因为它像一块想象力海马体,是我儿时的灵感来源。扔掉它,就像放弃了最后的赤子之心,完完全全承认了自己成为成年人的事实。而社会无限吹捧成熟人格的今天,“玩乐”类项目被归类于丧志一边。所以就算不扔,小编也再也没玩过,想玩也再没玩过,留存的只是最后一丝对什么东西不满的倔强。是没有实际用途的纯粹自我安抚。
可就算是这种安抚,也从许许多多孩子们的人生中消失了。
现在的孩子们,拥有太多太多,不用渴望随时可以吃到的各色零食;随时联网的智能手机;每周上课的音乐器材;只玩过5次的各种球拍;价值上千的游戏账号;营养充足的身体和灵敏反应快的神经......可总是缺少了一件纯粹的东西,一件储存想象力的载体。
孩子们应该有一个怎样的童年,才能对未来作最好的铺垫?
智能化的现今社会,对未来人才的需求早已不是强悍的记忆力、超高的运算能力和超强的知识储备量了。这些东西阿尔法狗可以轻松做到,但它画不出《星月夜》,谱不出《悲怆》,设计不出鸟巢。一家企业通常最好招聘的岗位是销售型和技能型,最难招聘的岗位是设计创造型。
智人进化出高于其他动物和先祖的脑力时,最明显的标志就是想象力。是想象力创造了语言,也是想象力创造了工具。而今,人类却很难再在已有的能力上做出突破了。这一点上,爸爸妈妈们负有轻微的责任,但这一点责任也不能全怪爸爸妈妈。毕竟孩子是见一个玩具爱一个玩具,陪伴长大的只是百分之一,多数是三分钟热度,而且还不见得乐于收拾。所以玩具,也是有选择的。
玩具100%能满足孩子的好奇心,但只有1%能益智或培养孩子想象力和艺术审美能力。正确引导孩子去好奇、关心更有意思的东西,给孩子一个良好的想象力成长空间,是怎么都不会错的。
多希望,每个孩子都有一个《记忆中的万花筒》,完成成长路上一堂必要的加持课程。在人生的道路上,丰富个人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带着充满灵动的创造力走向未来。
愿每一个孩子的童年都不留遗憾,愿每一个孩子的人生都充满幸福。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