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1小时,总计995小时,第961日
阅读《北魏平城时代》第一章 皇权初建
以道武帝为首的一批曾在中原流亡的拓跋贵族,由于感受过中原封建制度和文化的影响,积极地推行离散诸部措施,以剥夺部落酋帅的特权,促使拓跋部落联盟迅速解体,建立起新型的平城政权。随后,道武帝推行一系列仿效中原传统制度的政治、经济措施,特别是建立皇权和官僚系统,以取代部落联盟首领的推举制度,从而将拓跋部推进封建体制的门槛。不过,拓跋部落的遗制仍然顽固地影响着平城政权,在皇位继承中兄终弟及遗制的干扰就是突出的反映,而且由此引发了道武帝末年的动乱。
由于建立平城政权之前拓跋部尚处于脱离母系氏族社会不久的父系家长制时代,母权制在拓跋部的社会中具有深刻的影响,道武帝为了预防母后干预政治,建立起矫枉过正的子贵母死制度。然而,由子贵母死派生出来保母抚养太子的惯例,进而发展成为保母干预政治的现象。太武帝保母窦氏、文成帝乳母常氏都曾干预朝政。乳母常氏的干政最终导致文明太后的临朝听政,出现了与道武帝建立子贵母死制度的初衷恰恰相反的结果。
曾经长期流落中原而深受汉文化熏陶的拓跋珪以及追随他的一批代国王室成员和贵族选择了后者,并因此与力图保持草原游牧部落生产方式和生活状态的部落贵族势力发生激烈的斗争,斗争的主要形式表现为登国年间持续十多年的部落战争。
道武帝还制定了子贵母死制度,企图彻底杜绝拓跋部政治生活中长期存在的母权干预政治的现象。道武帝这种矫枉过正的做法终于酿成一场父与子、兄与弟之间自相残杀的政变。
兄终弟及制在拓跋部政治生活中影响时间很长,道武帝有意废除之,未果而亡。明元帝虽然以长子的身份登上皇位,但他的皇位是从弟弟清河王绍手中夺得的。而清河王绍则是发动政变杀死道武帝后获得皇位的。像这样,通过政变而获得皇位的方式,并不能表明兄终弟及制被彻底废除,更不能表明父子相承已经成为制度。
皇帝与东宫集团的同归于尽,标志太子监国制的终结。接着,阉官宗爱篡权,北魏政局处于动荡之中。在这种状况下,皇权难以伸张,后权却在政治权力斗争的夹缝中乘机而兴了。制约北魏皇权的主要的因素,那就是部落联盟首领的推举制、兄终弟及的继承制和尊崇母权的遗俗。由于这些遗制和遗俗的制约与随而引起的反制约之间的相互作用,致使北魏皇权经历了艰难的创立时期和特殊的太子监国、太后临朝听政形态。
拓跋皇权的确立是在血腥的部落战争基础上通过离散诸部等措施而打破旧的部落联盟后实现的。拓跋皇权确立以后,道武帝继续对外征伐异族部落,对内残酷镇压反抗势力,企图以此巩固其集权统治。但是,事与愿违,道武帝的残暴统治使得朝廷内外人心惶惶,终于引发了政治动乱。天赐六年(409年),由于皇位继承问题激起清河王政变,道武帝被杀。明元帝在镇压清河王政变后即位,他吸取道武帝末年的教训,采纳崔浩建议,以太子拓跋焘监国,平城政权从此进入太子监国时期。在什翼犍诸子孙之中,道武帝的地位是十分尴尬的。他是献明帝寔之子、什翼犍之孙;但是献明帝死后,什翼犍又娶了其子献明帝之妻即道武帝之母贺氏为妻,似乎道武帝又成了他的祖父什翼犍的儿子。(由于国史之狱的缘故,史臣不敢直书,致使北魏前期的历史记载之中疑窦丛生,《魏书》中有关代国灭亡前后的历史更是颇多讹舛。因而,《晋书》以及南朝史籍中的敌国传闻反较《魏书》可信。周先生并以《晋书》为据,补以《宋书》、《南齐书》等史籍,揭示了拓跋部败亡以后什翼犍被迫内徒长安,道武帝因执父不孝而被流徙蜀地,以及什翼犍曾与儿媳即道武帝生母贺氏婚配的一段所谓“耻辱”与“丑陋”的历史事实。从而,廓清了代国历史上的一团迷雾。东晋孝武帝太元八年(383年)十一月,前秦苻坚在淝水之战中败北。当月,慕容垂即摆脱苻坚控制。同年十二月,慕容垂袭杀前秦将领苻飞龙,正式同苻坚决裂。
道武帝之所以追随慕容垂,不仅因为他当时正有权势,也还由于如上小节所引《南齐书》卷五七《魏虏传》中言及的二者之间具有亲戚关系。道武帝的亲祖母为前燕王慕容皝之女,而慕容垂为慕容皝之第五子,慕容垂实际上要长道武帝两辈。(25)不过,《南齐书》既然目道武帝为什翼犍之子,慕容垂也就成为道武帝的舅辈了。这样看来,道武帝的第三次离散诸部的时间就很明确了,那就是天兴元年(398年)的二月。其地点则是以繁畤为中心的大同盆地。至此我们还得以明白,为什么“离散诸部”这样重要的措施在道武帝的本纪中只字未提,那是因为它只是道武帝先后推行的“息众课农”、“屯田”、“更选屯卫”等综合性措施中的一环,没有必要再专门提出来了。
乙未诏书重在解释君权神授而不可侵犯的道理,丙申诏书则旨在阐述君臣天定而不可逾越的原则。将二者结合到一起,正是内容完整的宣扬封建专制主义统治原理的文告。其中心思想无疑是要将以往的部落联盟中首领与酋帅的关系改变为封建的君臣关系。两道诏书不仅仅是道武帝个人意志的表达,而且是北魏王朝要坚决实行专制主义集权统治的宣言。道武帝却要按照中原汉族社会的制度,实行父子相继的皇位继承制。与此同时,道武帝还制定了子贵母死的规则,企图杜绝拓跋部政治生活中长期存在的母权干预政治现象,并借以抑制与拓跋皇室联姻的部落贵族势力。道武帝这种矫枉过正的做法终于酿成一场政变。天赐六年,道武帝决定立长子拓跋嗣为皇储,于是赐拓跋嗣之母刘贵人死,并将其目的告诉拓跋嗣。拓跋嗣对道武帝的做法难以理解,被迫出走。
拓跋嗣出逃不久,道武帝又欲杀死次子拓跋绍之母贺夫人。贺夫人不得已,遂与拓跋绍密谋,发动政变,反将道武帝杀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