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去看了电影《亲爱的文森特》,讲的是文森特·梵高饮弹自尽之后,围绕他的死亡,熟悉他的人们试图还原他的死因的故事。电影用了十分耗工费时的制作方式——全油画,整个效果美轮美奂,是一部向梵高致敬的作品。
电影中描述说梵高从小就是个不受父母喜爱的孩子,成年之后总是被人认为在与人交往方面木讷而不懂得察言观色。他在选择了多种职业均告失败之后,终于在27岁那年才开始拿起了画笔进行艺术创作。现代的精神学家对梵高研究之后发现,他可能具有某种程度的自闭症,导致他对于大家普遍选择的职业无法胜任。
一个从小有自闭症特征但在那个时代无法获得任何社会和家庭的帮助的孩子,在受尽他人的排挤和异样眼光以及职业选择种种不成功之后,是需要听到多么难以抗拒的内心召唤之后才能在27岁开始决心以画画为生?
童年艰难的成长过程,成年后一事无成,决定结束生命之前创作的饱含他所有生命激情的上千幅画作中只卖出一幅的经历,到死之前都一直需要靠自己弟弟的供给的他,是如何对抗世俗眼光,相信自己与生俱来的价值的?
电影最后他说,“我是谁?在大多数人的眼中,一个无名的人,一个不存在的人。一个没有、也永远不会在社会中拥有任何地位的人。简单来说,就是低层中的底层。”
“好吧,即使那是完全正确的,有一天我将会用我的作品让所有人看到,这个无名的一无是处的人,他的内心都有些什么。”
这部电影,关于一个生前被所有人当做神经病而生后却被真正能理解他的价值的人们奉为世上少有的天才艺术家的电影,看到最后莫名戳中了我的泪点。
我仿佛看到了他儿时的影子。
一个天生在某些方面具有惊人天赋,却在另外一些方面极度欠缺的孩子,生长在一个无法理解他的天赋的价值,同时对他的欠缺没有能力提供帮助,甚至因为他的这份不同而将这个人从社会可接受的范围内一笔抹杀的时代。
我心痛这样的悲剧,因为我每天都在观察着一群尚处于人生之初、以最为自然、最为拥抱内心、最为跟随内在精神引领的方式生活的天真无邪的孩子们。他们的本质是那么地自然美好,是造物主在这个世界上最好的作品,实在是不应该受到任何人为的扭曲和破坏。
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这些孩子们吧!
创造力和想象力惊人的小斯,总是能想出最好的游戏点子,总是能创作出最有创意也最大胆的艺术作品。社交能力、理解他人想法和情感能力超高的她,对于记忆性的知识学习却少了一根筋,再怎么努力数也数不到“五”。
另一个小朋友小可,则是小斯的“翻转版”。小可对于各种记忆活动尤为擅长,在没有老师教授的情况下,就可以自如进行读写,甚至写出完整的句子,数学方面也是自动发展出做简单加减的能力,经常让我们当老师的大跌眼镜。
但是小可对于社交信号的解读能力非常弱,很难回应其他人的想法和指示。入校时年龄已不小,却连简单的问答对话也无法完成,还对于秩序近乎偏执地遵守。例如早上爸爸送完小可是应该立即就消失的,如果过会儿发现爸爸还在,小可就看不懂了,然后就过来推爸爸“你现在不应该在这里了,走走!”。
还有一心想当带头人,在游戏中有很强领导能力,也对权力较量极为热衷的小新;也有虽然社交能力很好也很受欢迎,但从来不争不抢,更喜欢独自沉浸在画画创作的世界里的小瑞…
这些与我朝夕相处的孩子们,对他们来说,没有好或者不好的标准,有的只是全身心地投入当下每一个时刻,生动地活出他们每一个人的与众不同。我每天所做的,就是在他们困难的发展领域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为他们的特殊才能提供更多的支持和机会。
每天我都能看到他们在以自己的步调慢慢进步着。
在人们开始挑战传统教学体系之前,家庭、学校和社会对孩子们的期待都是标准答案复制——符合社会需求。渐渐的,我每天都在见证的那些灵动的却看似无用不符合社会需求的禀赋开始被埋没,被社会需求的能力则是“一技在身走遍天下都不怕”,却忽略了对其他不足的能力的培养——例如小可明显的天生欠缺的社交能力。
一句话,社会需要你,你就有价值,不需要,则无价值。这么看来,人生还真得靠运气。
在我成长的年代,数理能力好就算运气了,对我这样从小就右脑明显比左脑发达的孩子来说,也不得不被迫着选择“学好数理化”。现在的我当了老师之后,遇到小斯这样的孩子,看着她这样每天忙于幻想和创作,却对记忆式的知识学习一点兴趣和能力都没有的孩子,怎么能强求她们放弃自己原本具有的强烈的内驱力,去选择一个没有任何兴趣的学习领域呢?
同样的,又怎么能要求数理和记忆能力超常,而在社交情感能力发展方面需要大量帮助的小可,去从事需要大量运用社交能力的工作呢?
我们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内心都有声音,这个声音叫做直觉,与我们的天赋和热情直接相关。如果不仔细听,渐渐地就听不到了。
与生俱来的天赋被埋没,于是只好平庸地生活着大家相互确认过之后还算稳妥的生活,这是我们大多数成人的写照。据最近几年的盖洛普数据统计,所有美国人中有54%的人群不喜欢他们的工作,而中国人的比例,猜猜有多少?
只有约6%的人群喜欢并且积极地投入他们的工作。
有少数的人群,内在的召唤过于强烈,生命力也颇为顽强和旺盛。他们在追寻自己的道路上不愿意放弃,有的就真的慢慢地开始靠近真实的自我本质了。
至于那些很不巧缺乏了各种社会所需的技能的人们,生长在一个社会选择人而不是人选择自己生活的年代,怎么能不被称作是“一无是处”呢?开篇提到的梵高,正是完全无法融入群体,群体又对他“疯狂的”艺术创作完全不理解的两难状况。他的悲剧结果几乎可以预见,即使他本身有着忠于真实自我本质的实为伟大的灵魂。
但直到结束自己生命之前,他仍然没有失去善良之心,也没有失去对自己价值的肯定。他要让世人看到,他的一整个时代都无法理解、但同样真实的内心,他的无可替代的价值。
好在这已经是一百多年前的历史,现代的父母和教育者已经不需要再像以前一样担心“异于常人”的孩子无法适应社会生活,因为帮助他们、包括每一个孩子挖掘自身潜能、让天赋显现并且茁壮成长已经成为了我们刻不容缓的使命,一切正在发生变化。
我终于看到了人生公平的希望,即相信——人生来就有价值,无需所处的社会为我们定义,也没有统一的标准需要去符合。我们需要做的是,发现自己独有的潜能,再努力将它发展成为对于他人和社会有贡献的价值。
养育者们正在行动。
个人成长(personal development)的意识在西方正在飞速地发展,在国内也能看到一些尝试的萌芽,不过我们成长过程中的承受的重担太多,所以治愈过去经历的创伤是目前国内个人成长关注人群的重点。
而个人成长到最后的目的都是,发现“我是谁”,了解我们来到这个世界的最初状态是什么样的,与我们与身俱来的本质联结。只有成人做到“活出自己”,才能放弃强大的自我意识(ego),在我们精神的最深层面与我们的孩子相连(孩子就是天然的精神体),帮助他们发现自己的本质,有能力创造顺应自己内心实现自我的生活。
教育体系的设计者们正在行动。
我还无法总结现在世界的教育体系已经发展到什么程度了。不过我能看到的,是大量的希望改变传统教育体系的尝试。个性化教学正在被不断提倡,甚至在某些国家已经实现了成功的实践。人们希望还原教育的原本意图。
“教育应该是仅仅提供土壤,却不能控制从这个土壤里将长出什么来,否则就是违背教育的目的。”
国内的民间实践者也正在引进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进行教学尝试。我关注的几个影响力很大的个人公众平台,都正在与全世界最好的芬兰教育进行合作,希望可以将新的理念引进落地国内。此外还有不少非主流理念的学校也在默默却一直不断地发展中,“让每个孩子都完整地成长为他自己”的火种正在一个又一个关注教育的人群心中蔓延。
整个未来的走向正在倒推行动。
传统教育理念和体系输出的是符合工业社会要求的合格的工作者,而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人们预测在未来十年内有45%的工种将会逐渐消失。换句话说,过去社会设定的对一个人的价值标准——是否符合社会生产的需求,很快就会退出历史舞台。我们“生而为人”的价值在哪里,将需要我们自己发掘。
为了应对这个即将到来的局面,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如此迫切地需要最大程度地扩展自身的意识领域,从不断向外探索转为向内。因为那是所有智慧、能量、意图、创造力最终来源,使我们“生而为人”的最终依托。
对于未来的教育,我是喜悦并且充满希望的,因为我看到人们终于开始大范围地关注人的本质、如何才能走向真正的幸福、如何先活出自己再用我们全部的体验引导我们的孩子们。
触碰灵魂的教育可能就在不远处。
可能有人要说,大概没有人对于国内的现状这么乐观吧。其实我身处的这个国度,也是传统教育体系为主,我的女儿也将在今年九月份进入公立小学。我不知道将面对的是什么样的情景,也许也将经历挣扎和迷茫。
只是我坚信一点,我们每个人都有能力让改变发生,我们每个人都能具有影响他人的能力。越是孩子们无法在外界获得的支持和帮助,作为他们的养育者,就越要坚定自信地为他们提供这些支持和帮助。
而要具有这样的能力,需要我们自己必须不断地治愈、不断地成长、不断地前进,并且相信:
我们每个人在这个世界上的价值,无人可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