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向往自己的婚姻是1+1>2,两个人在一起,应该能得到更多的可能和收获。这个算法看上去很幸福,可是现实生活中的婚姻却总是潜伏着这样那样的矛盾。曾经两情相悦到两看相厌的境地比比皆是。
前不久我的一位朋友离婚了,原因其实很简单,就是夫妻双方对收拾房间意见不统一。丈夫比较随性,有点邋遢;妻子则爱整洁,物品都归纳得整整齐齐。起初妻子还能忍让包容,可是每次在沙发上、床上、椅子上看见丈夫到处乱扔的脏衣服、臭袜子的时候,两人就难免要大吵大闹。日子久了大家互不相让,最终,谁也说服不了谁,选择离婚了。
在婚姻的彼此理解与包容上,著名学者钱钟书与杨绛的婚姻被人们视为佳话。在《我们仨》里杨绛先生曾写道,钱钟书身上有一种“痴气”,一心专研学问,实务事一概不知。有一次钱钟书说把台灯砸了,杨绛也说不要紧,她会修。还有一次钱钟书说:“我把墨水瓶打翻了,把房东家的桌布染了。”杨绛说:“不要紧,我会洗。”钱钟书不相信,说:“那是墨水呀!”杨绛说:“墨水也能洗。”杨绛在书中说,她一生最大的功劳就是保住了钱钟书的淘气和那一团痴气,让钱钟书的天性没有受到压迫,没有受到损伤。或许,正是这般宽容与理解才成就了博学而风趣、才情超群、学贯中西、成就斐然的钱钟书。
宫崎骏说:“爱,不是寻找一个完美的人,而是学会用完美的眼光欣赏那个不完美的人。”如果双方坚持做“1”,事事不愿让步,那么本是无关痛痒的小事也很容易被无限放大,原本甜蜜的婚姻就会硝烟滚滚,战火连天。如果多做减法少做加法,两个人彼此一些锋芒,舍弃一些原则,将自己由“1”变成“0.5”,彼此去包容与接纳对方的0.5,然后共同组成一个新的“1”,你欣赏我的不同,我接纳你的不完美。你和我,最终成了我们,相信这才是婚姻最好的模式。
快奔三了,老妈自然少不了唠叨我赶紧找个对象结婚,我不以为然,觉得婚姻绝不能将就,一定要找到一个自己喜欢同时也喜欢自己且合得来的人,否则不会幸福的,每每这时老妈便会拿出她那老一套:天底下哪有不吵不闹的婚姻,不吵不闹不成夫妻,关键在于互相包容和理解,你看我跟你爸当初经人介绍感觉平平现在不也过得挺好嘛!这话一出口便被我怼了回去,你和爸经常吵,他出去潇洒也不带上你,我真没看出你们有哪门子好,还好在这教训我,对不起,这绝不是我想要的婚姻。
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再听闻杨绛和钱钟书的故事,我开始反思,或许老妈说的是对的,老妈就如杨绛,老爸正如钱钟书,老妈爱老爸,愿意包容他的孩子气,迁就他的懒惰、邋遢和大男子主义,虽然有时会吵、会觉得委屈,但她仍然是幸福的(至少在外人看起来是那样),人幸福与否其实是自我的一种感知,也许在外人看来老妈更多是妥协付出的一方,但在老妈看来,为心爱的人付出和妥协本就是幸福的要素之一,这种感觉或许也只有当事人自己能懂吧?当然老爸也是有优点的,比如:节约、老实、不会在外面拈花惹草等,并且在老妈的“感化”下,老爸也逐渐有所收敛,试着带老妈或跟着老妈玩了,真是老了老了才越有默契了。
我努力试着去理解老爸老妈他们这一代的爱和婚姻,但仍然有自己的坚持和主见,毕竟时代不同,社会在发展,我们这一代的婚恋观念也得跟上时代潮流不是?很多事情无所谓对错,唯一重要的是听从自己的内心,去努力做出不让未来的自己后悔的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