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疫情期间快递小哥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把大量的蔬菜瓜果等人民必需品送到了千家万户,避免了人群聚集。期间机器人配送的优势也显现出来了,无人接触。在未来几年,这种纯劳动力的重复性工作,很有可能会有一部分被无人配送所完成了。
在“4·29”首都网络安全日来临之际,京东物流自动驾驶首席科学家孔旗接受专访时说,疫情让大家看到了科技的力量,促进了无人配送行业的发展,未来无人配送将成为一个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劳动力价值。
在现在,甚至是未来,无人配送,一定会是顺丰、阿里、京东争先抢夺的市场,甚至有可能会是巨头在智慧物流领域首个大规模斗争的领域。虽然疫情让大家对于无人配送的接受度大概提前了半年时间,但从目前的情况看,无人配送大面积的普及还有着不短的距离。
全面市场化还是有点难度的,让我们来看看会面临哪些门槛呢?
①、初期存在成本高难题,阻碍规模化生产
成本高是挡在自行研发应用无人车的企业面前的第一道门槛。2016年的时候京东研发无人车时,一台的造价将近60万,如果一个快递员的月工资是5000元的话,那么这60万足够让一个快递员干将近十年,而一台无人车很可能用不了十年。这样的高成本,
要规模化生产是相当困难的。
②、大量无人车易对交通产生不利影响,产品稳定性有待考验
无人车的稳定性先放一边,但是无人车对于场景的把握和反应能力确确实实是我们要考虑的。无人车一上路,就会成为交通系统中的一员,一旦对别的交通参与者产生影响,可能造成严重的后果。一旦出现定位系统出错,网络故障,黑客入侵等不确定因素,极有
可能引发交通事故。
特斯拉和百度的无人驾驶研发了很久、测试了很久,到现在都不能真正大规模正式上路,无人配送车研发时间短、造价低,突然就宣布量产了,显然有要上路的意思,恐怕难以让人放心。
③、政策尚未落地,市场开放时间未知
在对交通的影响尚不确定甚至可能负面影响居多的前提下,相关部门会对无人配送发展提出怎样的政策呢?即使处于扶持科技应用的态度,也一定会有很多限制。
无人机也是如此,无人机在给人们带来科技便利的同时,也存在扰乱飞行秩序的风险,有关部门还出台了相应的管理办法。顺丰和京东都获得了无人机飞行方面不同程度许可的相关牌照,但监管也处于摸索当中。
总体上无人机已经得到重视,规范化、正规化进程快,而无人车的政策目前尚不明朗,但很多本来就拥堵的大都市可能并不欢迎这个新事物。虽然政策放开无人车也肯定是迟早的事情,但在这个之前,无人车或许一直都只能处于科研或小规模市场测试阶段。
④、现实路况比测试复杂,外卖领域对速度有更高要求
现实世界的路况要比测试路况更复杂,遇到其他交通参与者加速逆行或突然横穿马路,无人车是否能及时正确应对呢?发生地面塌陷或崎岖路段能否机智通过呢?
这一点,对于想要布局无人机的美团来说,并不是一个利好消息。要在繁忙的城市路段保证安全,速度就较难打到外卖运送的要求,如果大批量采用无人车,很有可能会出现配送时间跟不上的情况。
上面这四点还是技术上的一些门槛,解决了这些门槛,才有可能在未来的无人配送战场上分一杯羹。